第120章 大道之辩(下)(第1页)

三日后,太极殿前,巨大的露天广场之上。

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大唐帝国,自开国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公开辩论会”,正式开始。

广场的正北方,临时搭建起了一座,高大的观礼台。

皇帝李世民,亲率太子李承乾、晋王李治、以及所有在京的王公大臣,一同,端坐其上,担任这场辩论的“最终裁判”。

广场的东西两侧,则分设了两个,同样高大的辩论台。

东侧代表着“儒学正统”。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身着最隆重的祭酒服,端坐其上,其身后,站着数十名,同样神情倨傲的当世大儒。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必胜的信心。

而西侧则代表着“格物新学”。国子监博士马周,只穿着一身朴素的青色官服,平静地坐在那里。他的身后,空无一人,只摆放着,几个用黑布,严密遮盖起来的,神秘的“道具”。那副“孤军奋战”的模样,引来了无数同情的目光。

“咚——咚——咚——”

三声沉闷的景云钟响之后。

辩论,正式开始。

首先,由“儒学”一方的代表,孔颖达发言。

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儒,缓缓站起身,先是对着观礼台上的李世民,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

然后,便用一种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庄严的语气,开始了他那,早已准备多时的,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引经据典,从《尚书》的“天人感应”,讲到《春秋》的“灾异之说”。

痛心疾首地,论证了,此次蝗灾,乃是因为“朝有奸佞,德不配位”(暗指太子),所引来的“上天示警”。

其唯一的,解救之法,便在于“君王修德,臣子行仁”,用“至诚之心”,去感化上天,劝退神虫。

他那番话,说得是声情并茂,感人肺肺腑。

引得台下无数,信奉儒学的士子们,纷纷点头,甚至有人感动得,当场落泪。

就连观礼台上的李世民,在听完之后,也不由得,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

他知道,孔颖达这番话,虽然在他看来,有些“迂腐”。

但却牢牢地占据了,这个时代,最无法被辩驳的道德制高点。

现在,轮到马周了。

所有的人,都将目光,投向了,那个看起来,势单力薄的西侧辩论台。

他们,都想看看,这个太子的“喉舌”,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