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帝纪?成武卷》载:“成武二年冬,瓦剌再犯德胜门,京营中左卫指挥使私议弃城,吏部尚书李嵩暗纵之。成武帝萧栎接玄夜卫密报,召百官议事,颁《京师防卫铁血条规》:‘临阵后退者斩,私议弃城者族’,令亲兵血印为证。时李嵩及旧党以‘条规过苛’谏阻,栎斥而不罪,仅罚嵩俸三月,令其‘戴罪整肃吏部’;又密令玄夜卫监控太上皇萧桓府第,掣肘兵部尚书谢渊兵权,以‘制衡之术’稳朝堂。条规既行,京营震肃,瓦剌暂退,而帝之权术,已隐然控驭全局。”
此颁规之事,非仅 “立威护城” 之举,实为成武帝 “平衡新旧、压制皇权、控驭臣下” 的权谋实践 —— 留李嵩以牵文官集团,掣谢渊以防兵权独大,监萧桓以固帝位,三者环环相扣,显帝王心术之深。今唯以萧栎视角,述其半日决策中 “利用与制衡” 之细节,显权术之巧、博弈之烈、控局之稳。
德胜烽烟逼帝城,条规血印镇军情。
宽宥旧党藏权术,牵制元勋显制衡。
不斩嵩僚留后用,暂容桓邸待时清。
帝王自有平衡策,岂为虚名动甲兵。
奉天殿的烛火忽明忽暗,萧栎指尖摩挲着秦飞递来的两封密报,指节泛白。第一封是京营密探所呈:“中左卫指挥使王某与理刑院小吏密会,称‘李尚书许南迁后荐兵部侍郎’,帐内有逃路地图。” 第二封是玄夜卫北司所报:“太上皇萧桓近日频召旧臣入宫,赠‘元兴帝御笔’为信物,似有联络之意。” 两封密报叠在一起,像两块石头压在他心头 —— 外有瓦剌叩关,内有旧党煽乱、太上皇窥伺,稍有不慎,便是帝位动摇。
案侧还摆着谢渊的《兵权调度奏疏》,请 “暂统京营五营及宣府卫援军”,字里行间皆是忠勇,却也透着兵权集中的隐忧。萧栎想起永熙帝临终嘱托 “防权臣、防宗室”,心中已有定数:李嵩虽纵党乱军,却掌吏部多年,旧党根基深厚,杀之则文官集团大乱,易为萧桓所乘;谢渊虽忠,却需留李嵩为掣肘,防其兵权独大;至于萧桓,需借李嵩旧党监视,再以条规立威震慑,三管齐下,方得平衡。
殿外传来太监唱喏:“百官至 ——” 萧栎将密报藏入龙椅暗格,整了整龙袍,目光沉凝如渊 —— 今日议事,既要颁规立威,又要留有余地;既要斥退乱议,又不能斩尽旧党,这分寸,需拿捏得丝毫不差。
百官列于丹陛之下,李嵩站在吏部列首,绯色官袍熨帖平整,却掩不住眼神中的慌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