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腐骨仍萦亡宋策,孤剑长擎赤日悬(第1页)

卷首语

《大吴经籍志?史部》载:“《元兴帝实录》凡三十卷,记元兴帝萧珏靖难、夺门、治天下事,其中‘夺门之变’篇,详载‘吴哀帝旧臣方孝孺、练子宁借故君复位之名,构陷辅政大臣宋濂,矫诏夺权’始末,评语有‘权臣干政,固为乱源;借君名除忠良,乱之更烈’之论。成武三年夏,太保谢渊因旧党张文借‘太上皇帝萧桓’之名掣肘军政,夜阅此篇,抚卷长叹,书《鉴古思危疏》藏于枕中,备日后应对之策。”

此阅史之事,非仅 “怀古伤今” 之举,实为谢渊 “以史为镜,辨权奸、明初心、防祸乱” 的战略考量 —— 旧党借君名构陷,类当年夺门之变中吴哀帝旧臣的伎俩;自身权倾朝野,恐落 “权臣” 之名重蹈宋濂覆辙;萧栎与萧桓的皇权纠葛,似元兴帝与吴哀帝旧怨的延续。今唯以谢渊视角,述其灯下阅史两个时辰的内心博弈,不涉旁支,专写 “历史与现实” 的镜像对照。

寒更孤烛对残编,往事沉沉映危弦。

鼎重难防霜刃暗,故鼎空留劫火燃。

腐骨仍萦亡宋策,孤剑长擎赤日悬。

休令汗简添新恨,肯把孤忠卫紫渊。

兵部衙门的夜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脆响,案上那盏锡制烛台已被烛泪裹成了乳白的疙瘩,蜡油顺着台沿往下淌,在青砖上积成小小的油洼。谢渊褪去绯色官袍,只着一袭素麻布衫,左臂那道三寸长的疤痕在微弱的烛光下泛着淡粉色 —— 那是德胜门守城时,为护住装填火铳的小兵,被瓦剌流矢擦过留下的印记。案上摊开的《元兴帝实录》是内府秘藏的誊清本,纸页是宣州贡纸,虽历经百年仍柔韧厚实,只是边缘已被无数双翻阅的手摩挲得发毛,扉页 “永熙帝御览” 的朱印因年深日久,晕成了一圈淡红的云纹。

他指尖轻轻抚过 “夺门之变” 四个隶书大字,指腹触到纸页上一处凹凸的痕迹 —— 那是前人在 “方孝孺矫诏” 四字旁留下的指甲刻痕,想必当年阅史者,也如他一般心绪难平。三日前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递来的密报还压在实录下:被贬南京的吏部尚书李嵩,令门生张文在京师散布 “谢渊总揽军政,欲效元兴帝靖难” 的流言;更有甚者,张文托南宫太监向太上皇帝萧桓进言,求 “赐手谕约束群臣”,明面上是尊奉故君,实则想借萧桓的名号扳倒自己这个 “碍眼” 的辅政大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谢渊低声念着元兴帝的训诫,翻开实录第一卷。开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