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会典?窑冶通考》载:"萧氏官窑,元兴朝所立,砖纹有北斗暗记,非钦定不得擅启。" 永熙三年秋,谢渊入废窑而寻残图,拼密约以现真容,见北斗阵覆襄王封地,阵眼处弩箭成山,白骨相望。当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升起于吴地窑场,且看这一幅残图如何勾连天地人三才,让匠人骨血凝就的北斗纹,终成悬于贪腐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永熙三年九月廿一,申时初刻。萧氏官窑的废窑群在秋风中静默,断壁残垣间,"丙巳位" 砖窑的匾额半悬于梁柱,被火熏黑的北斗纹缺了摇光星,恰如谢渊怀中残图的缺口。他踩着碎砖前行,靴底碾碎的不仅是瓦砾,还有二十年前匠人未干的血渍。
"大人,这里有暗格!" 书童福生的声音从窑底传来,手中火折子映出砖缝间的寒梅纹暗刻。谢渊俯身撬起青砖,半幅残图从积灰中浮现,绢角的泰昌帝暗纹与父亲的朱砂指印清晰可见 —— 正是二十年前父亲血谏时失落的半幅《官窑布防图》。
夕阳从窑顶破洞斜照而入,谢渊将残图与残页、砖模、《襄王密约》重叠,褪色的墨线在夕照中逐渐显形:北斗七星的星芒覆盖整个襄王封地,摇光星位正是丙巳位砖窑,而天枢星直指太府寺右曹。
"三百二十支弩箭,对应三百二十个匠人。" 谢渊的指尖划过图上密点,每个标记都刻着 "丙巳 - XX" 的编号,与骸骨墙的掌心刻痕、弩箭杆的刻字完全吻合,"十万支穿云弩藏于地道,弩机编号连起来,便是萧氏官窑的砖窑分布图......"
福生忽然指着图中暗线:"大人,这些星芒与越州港的水路、襄王别苑的地道重合!" 他展开《匠人秘要》,"泰昌帝的 ' 寒梅七式 ' 果然对应北斗七星,每座砖模都是阵眼......"
谢渊的喉间发紧,想起陈大柱带来的砖模,模底 "冤" 字此刻正与图中丙巳位重合。当他将青铜钥匙插入砖窑暗格,机关启动的刹那,地道门缓缓开启,弩箭的冷光映出洞壁上的血字:"元兴十七年冬,匠人三百二十名,铸箭毕,封于窑。"
片尾
酉时初刻,太府寺后堂的烛火在秋风中摇曳,王崇年盯着墙上的北斗阵图,指尖在 "丙巳位" 留下深深掐痕。案头的《兵器转运单》早已被冷汗浸透,末页 "十万支弩箭就绪" 的批注,此刻看来竟像索命符。
"大人,玄夜卫已封锁萧氏官窑......" 心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