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班固《咏史》(第1页)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代表作《咏史》。

咏史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

赏析:

班固的《咏史》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一首咏史诗,以质朴的语言、清晰的叙事,借缇萦救父的故事表达深刻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1. 思想主题

赞美孝道与女性的力量:诗歌通过细腻讲述缇萦救父的事迹,高度赞扬了缇萦的孝心与果敢。在父亲面临肉刑困境时,缇萦挺身而出,以柔弱之躯承担起救父的重任,这种至孝之情令人动容。诗末“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将众多男子与缇萦对比,凸显出缇萦的非凡,有力地肯定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展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担当,突破了当时对女性的固有认知。

对仁政的向往:诗中借汉文帝受缇萦孝心感动而废除肉刑这一情节,委婉表达了对仁政的推崇。诗的开篇提及“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暗示肉刑的施行是道德衰落的表现,而汉文帝因缇萦之举做出的改变,展现了仁政的光辉,反映出作者期望统治者能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减轻刑罚,关注百姓疾苦。

2. 艺术特色

叙事简洁清晰:整首诗以缇萦救父事件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从肉刑的背景说起,到太仓令获罪、缇萦的反应、上书及最终汉文帝被感动,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每一句都紧扣主题,简洁地推动故事发展,如“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短短十个字,就清晰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和关键信息,使读者能迅速了解事件全貌。

用典自然巧妙:“思古歌《鸡鸣》”一句运用《诗经·齐风·鸡鸣》的典故,借古喻今,表达缇萦希望汉文帝能像诗中所劝诫的君主一样勤于政务、倾听民意。这一典故的运用自然贴切,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巧妙地展现了缇萦的智慧,为诗歌增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运用对比,将众多男子在父亲困境前的昏聩无为与缇萦的勇敢坚毅形成鲜明反差,强化了诗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