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张衡《四愁诗》(第1页)

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代表作《四愁诗》。

四愁诗

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

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

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

赏析:

《四愁诗》是东汉张衡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展现了诗人的复杂心境与时代背景。

1. 主题内涵

政治寄托与理想追求:从表面看,《四愁诗》是一首情诗,抒发对美人的思念与追求。但结合东汉政治背景,它实则是诗人政治理想的寄托。诗中的“美人”象征着君主或美好的政治理想,诗人对美人的思慕与渴望相见,反映了他渴望得到君主重用、实现政治抱负的心情。而前往美人所在之地的重重阻碍,如“梁父艰”“湘水深”“陇阪长”“雪雰雰”,则象征着他在实现政治理想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与挫折,展现了东汉政治环境的复杂与艰难。

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在诗中反复表达的忧愁烦闷,不仅是个人理想受阻的感慨,更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深知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却无力改变现状,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全诗,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2. 结构特色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全诗共四章,每章结构相似,句式相同,只在部分词语上有所变化。这种重章叠句的结构,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同时,通过反复咏叹,不断强化诗人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忧愁与无奈。每章结尾“何为怀忧心烦劳”“何为怀忧心烦怏”“何为怀忧心烦纡”“何为怀忧心烦惋”的重复,将诗人内心的烦忧层层递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