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公元153年~公元208年),代表作 《杂诗二首?其一》、《杂诗二首?其二》等。
杂诗二首?其一
孔融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
赏析:
孔融的《杂诗》其一,以宏大的视野、深刻的典故和激昂的言辞,展现了诗人在东汉末年动荡社会背景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功业的坚定志向。
1. 主题思想
积极入世与追求功业:此诗核心主题是诗人对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在东汉末年,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寒门之士出头艰难,但孔融通过对吕望(姜子牙)和管仲等历史人物的引用,表明即便出身平凡,只要时机恰当,就能成就非凡事业。他鼓励自己及同阶层人士,不应被眼前困境束缚,要积极进取,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反映出对改变社会地位、建立丰功伟绩的强烈追求。
对世俗观念的批判与超越:孔融表达了对世俗行为和观念的不屑,如“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体现他不愿随波逐流,受世俗常规的限制。他认为因不拘小节而被庸夫嘲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追求,超越世俗的短视,展现出一种特立独行、追求高远目标的精神境界。
2. 意象运用
自然意象营造社会氛围:“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诗人借助“钟山”“炎天”等自然意象,描绘出一幅宏大且具有强烈反差的画面。高耸的钟山和炎炎烈日,象征着上层社会的显赫与威严;而“远景灼寒素”则暗示寒微之士在这种强大光芒下的渺小与艰难,生动地展现出当时社会阶层差距巨大的现实,为全诗奠定了对社会不公批判的基调。
历史人物意象传递信念:诗中引入吕望和管仲的历史人物意象,他们分别以年老普通百姓和小小囚犯的低微起点,最终成就非凡功业。这两个意象成为诗人激励自己的榜样,象征着只要有才能和机遇,不论出身如何都能成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