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第1页)

驾出北郭门行

阮瑀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谁,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

赏析:

《驾出北郭门行》是阮瑀的一首乐府诗,以质朴的语言和真切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孤儿遭受后母虐待的悲惨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深刻的社会主题挖掘

聚焦家庭悲剧:诗歌以孤儿的悲惨遭遇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封建家庭关系中后母虐待孤儿这一尖锐问题。在古代社会,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虽备受重视,但类似的家庭悲剧却时有发生。阮瑀通过对这一具体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弱势群体在家庭中的无助与苦难,引发读者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思。

反映社会现实:诗中孤儿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当时社会部分家庭状况的缩影。它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在封建家庭制度下,缺乏保护机制导致的弱势群体权益被侵害的现实,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二、精妙的叙事结构与手法

情节自然推进:诗歌开篇以诗人驾车出北郭门,马不肯前行的异常情景营造出悬念,引发读者好奇。随后,通过诗人听到悲啼声,进而询问悲啼者,自然地引出孤儿的悲惨故事。情节发展流畅,环环相扣,从孤儿讲述身世、遭受虐待的细节,到表达对亲母的思念和自身困境的无奈,逐步展开,将悲剧故事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问答式叙事:采用问答的形式推进叙事,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诗人与孤儿的对话,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场景之中,直接听到孤儿的哭诉,更能深刻感受到孤儿内心的痛苦,同时也使诗歌的叙事节奏紧凑,富有张力。

三、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

可怜无助的孤儿:诗中的孤儿形象鲜明,令人同情。“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通过对孤儿饥寒交迫、身体瘦弱的描写,展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