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赋
孙该
惟嘉桐之奇生,于丹泽之北垠。托峻岳之崇冈,临清流之通津。受中和之正气,禀白日之灵精。感春气之和润,吸雨露之滋荣。其条畅而偃蹇,其叶蓁而敷荣。啄木鸟飞而攒集,翡翠翔而逡巡。
于是工人命斧,伐之岩阿。临清流而剃度,据高崖而安柯。镑拂柱,八音克谐。然后雕以朱绿,饰以翠绮。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爱有达人,陈于坐隅。班倕施巧,夔襄准法。浮柱春轻,飞龙鹿骇。游弦发响,辅商下徵。每至曲终歌阕,乱以众契。上下奔鹜,鹿奋猛厉。波腾雨注,飘飞电逝。
于是观其形制,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列张,法四时也。是以可以发幽思,可以写情志。舒愤懑,散滞气。虽在穷忧,不能无其乐也。
……
赏析:
孙该的《琵琶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以细腻笔触、丰富意象与深厚文化底蕴,对琵琶进行全方位描绘,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与独特魅力。
一、立意与主题
乐器魅力与文化象征的融合:该赋立意于展现琵琶这一乐器的非凡魅力,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通过对琵琶从选材、制作到演奏的细致描述,不仅凸显了琵琶本身的美妙特质,更将其与天地、阴阳、音律、四季等传统文化概念相联系,使琵琶成为承载古人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的文化符号,深化了主题,使读者在感受琵琶音乐之美的同时,领略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情感寄托与精神慰藉的表达:强调琵琶具有抒发情感、排解忧愁的功能,体现出音乐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发幽思”“写情志”,还是“舒愤懑,散滞气”,都表明琵琶是人们寄托情感、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媒介,反映出古人对音乐情感作用的深刻认识,赋予作品以人文关怀的深度。
二、结构与脉络
清晰有序的行文结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从琵琶制作材料桐木的生长环境写起,为琵琶的不凡出身奠定基调;接着叙述琵琶的制作过程与装饰,展现其制作工艺的精湛与外表的华丽;随后重点描绘琵琶的演奏效果,将音乐的美妙生动呈现;最后阐述琵琶形制的寓意和功能,升华主题。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且有序的叙述体系。
逻辑连贯的内容推进:内容推进遵循内在逻辑,从琵琶的物质层面逐步深入到精神层面。先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