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陶渊明《桃花源诗》(第1页)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

赏析:

《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相辅相成,是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诗意描绘与深度思考。创作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晋宋交替之际,诗人目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借诗歌抒发对和平、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

一、立意与主题

1. 构建理想蓝图,批判现实黑暗:立意在于构建一个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的理想社会。诗中描述桃花源人因“嬴氏乱天纪”而避世,反映现实社会的混乱与残暴。与之对比,桃花源内“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人们安居乐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剥削压迫,批判了现实中沉重的赋税与不公,表达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2. 追求淳朴自然,崇尚精神自由:展现对淳朴自然生活与精神自由的追求。桃花源中“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保留古老质朴的风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体现人们精神的愉悦自由,不受世俗功利束缚,表达对简单纯粹、精神富足生活的向往。

3. 感慨理想难觅,坚守美好信念:诗中感慨桃花源“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理想世界虽美好却难以长久留存,与现实冲突使其再次隐匿。但诗人未放弃,“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表达坚守对理想社会的信念,渴望追寻志同道合者,共同探寻美好生活。

二、结构与脉络

1. 溯源乱世避居,引出理想之地:开篇从秦朝暴政写起,“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以商山四皓为例,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