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陶渊明《饮酒?其六》(第1页)

饮酒?其六

陶渊明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

赏析:

《饮酒·其六》中,陶渊明以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世俗社会在是非判断上的混乱与盲目,表达了自己对独立思考、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以及归隐田园坚守本心的决心。

一、开篇之惑:是非难辨的混沌世相

1. 行为纷杂,是非难明:“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诗人开篇便发出感慨,人世间人们的行为举止千头万绪、形形色色。在如此繁杂的行为表现中,很难清晰准确地判定究竟何为是、何为非。这一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混乱,每个人依据自身立场、观念行事,使得是非标准模糊不清。此句为全诗奠定了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反思的基调,引导读者一同思考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寻找正确的价值判断。

2. 个体迷茫与社会映射:诗人的困惑不仅是个人在面对复杂世事时的迷茫,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评判体系混乱的揭示。在一个缺乏明确、统一且正确是非标准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也难以判断他人行为的对错。这一现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以及文化思想领域的动荡。

二、从众之弊:盲目跟风的荒诞众生相

1. 盲目趋同,共毁共誉:“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一旦有了是非的对比呈现,人们便如同听到统一指令一般,不假思索地跟风,对所谓的“是”一同赞誉,对所谓的“非”一同诋毁。这里“雷同”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人们行为的盲目一致性,如同回声一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使得社会舆论和价值判断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完全被群体的盲目冲动所左右。

2. 群体无意识的危害:诗人批判的这种盲目跟风现象,揭示了群体无意识的巨大危害。在群体的裹挟下,个人的理性被淹没,人们不再依据事实和真理来做出判断,而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不仅会导致对个体的不公正评价,更会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偏离正轨,陷入一种荒诞的集体行为模式,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智者之光:达士的清醒与坚守

1. 三季皆然,达士独醒:“三季多此事,达士似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