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十三
陶渊明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
赏析:
《饮酒·其十三》是陶渊明借饮酒之事抒发对人生思考的诗作。诗人以醉与醒为切入点,通过独特视角探讨对世事的认识以及应秉持的生活态度,展现其对人生真谛的不懈追寻与超脱世俗的心境。
一、醉醒之态:对世事认知的不同表象
1. 醉醒初描,对比鲜明:“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诗的开篇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有客常同止”表明这两人生活在同一环境。然而,他们“取舍邈异境”,在对事物的选择和态度上有着天壤之别。“一士常独醉”中的“醉”,并非单纯指饮酒后的生理状态,更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常规认知的精神状态;“一夫终年醒”的“醒”,则代表着遵循世俗观念、以常规眼光看待世界。这种鲜明对比,引出对不同人生态度的探讨,为全诗奠定思考基调。
2. 醉者之察,醒者之盲:“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这两人不仅行为不同,还互相嘲笑对方。醉者笑醒者过于拘泥世俗,看不破世间虚幻;醒者笑醉者糊涂,不遵循常理。“发言各不领”进一步强调双方无法理解对方观点,深刻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之间的隔阂,反映出人们因认知差异而产生的沟通障碍,也暗示了诗人对常规认知方式的反思,究竟谁才真正看清了生活本质,醉与醒的界限在这种对比中变得模糊。
二、醒者之问:对醉者超脱的探寻
1. 醒者质疑,引出思索:“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这是醒者对醉者的评价。“规规”形容醒者眼中醉者拘泥、不谙世事的样子,觉得醉者行为愚蠢。然而,“兀傲差若颖”又透露出醒者内心深处对醉者超脱孤傲姿态的一丝认可,似乎感觉到醉者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独特智慧。这种矛盾评价,不仅展现出醒者内心的纠结,也引发读者对醉者行为动机和背后深意的好奇与思索,推动诗歌进一步探究醉者超脱表象下的真实内涵。
2. 借问为引,深入探究:“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醒者向醉者发问,表面意思是天色已晚,应该秉烛夜饮,实际上是借饮酒之事,委婉询问醉者为何如此执着于这种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