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陶渊明《饮酒?其十八》(第1页)

饮酒?其十八

陶渊明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归与欢酌春,其如绿醪何。

……

赏析:

《饮酒·其十八》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独具特色的一首,诗人巧妙地借扬雄之事及与客人饮酒交谈的场景,深入探讨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对世俗的态度以及自己坚守的人生志趣,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以古为引:扬雄境遇,映照自身

1. 嗜酒与贫困的共鸣:“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诗开篇提及西汉扬雄,说他生性好酒,却因家贫难以如愿。陶渊明借扬雄之境遇,巧妙地为自己的故事埋下伏笔。扬雄的嗜酒与贫困,与陶渊明自身颇为相似,这种相似性瞬间拉近了诗人与古人的距离,也让读者更能理解诗人在生活中对酒的情感。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文人墨客在困境中寻求慰藉、寄托情怀的媒介,暗示了诗人在贫困生活中,酒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2. 好事人来访的隐喻:“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热心之人载酒向扬雄请教解惑,这一情节不仅描绘了文人以酒会友、交流思想的场景,更隐喻了诗人自身与客人的交往。陶渊明或许也如扬雄般,因自身的才学与思想,吸引客人带着酒前来交流。这既展现了文人之间高雅的社交方式,也暗示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虽身处僻壤,却不乏精神层面的交流与碰撞,体现出诗人对知识、思想交流的珍视。

二、扬雄风范:饮酒解惑,张弛有度

1. 豪爽与博学的展现:“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此句生动刻画了扬雄饮酒时的豪爽与回答问题时的渊博。酒杯递来便一饮而尽,毫不扭捏,尽显洒脱性情;面对客人的咨询,能详尽解答,足见其学识深厚。这种豪爽与博学,正是古代文人所推崇的品质,陶渊明通过对扬雄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种文人风范的赞赏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在与客人交流时,同样秉持着真诚、豪爽的态度,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展现出诗人对知识交流的热情与积极态度。

2. 沉默的智慧与原则:“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扬雄并非对所有问题都侃侃而谈,遇到如讨论征伐他国这类重大敏感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