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二十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
赏析:
《饮酒·其二十》作为《饮酒》组诗的收官之作,陶渊明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现实洞察,纵览古今,借对儒家文化兴衰的回顾与思考,针砭时弊,表明自身坚守本真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诗歌不仅是诗人个人思想的凝练,更是对所处时代文化、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展现出陶渊明对理想精神家园的执着追寻。
一、追思上古:淳朴世风的消逝
1. 往昔纯真的缅怀:“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诗的开篇,陶渊明将思绪拉回到遥远的伏羲、神农时代。在他的认知里,那是一个民风淳朴、人心真挚的理想时代。然而,时光悠悠,如今这个时代距离上古已太过久远,“举世少复真”直白地表达出他对当下社会风气的失望。“真”代表着真实、质朴,是一种未经世俗污染的纯粹状态,这一对比不仅奠定了全诗对纯真往昔的怀念基调,更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中虚伪、逐利之风的批判。
2. 奠定反思基调:这种对上古时代的追思,并非简单的怀旧之情,而是为后文对社会文化、人生价值的探讨埋下伏笔。通过强调古今社会风气的差异,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中人性与价值观变化的思考,使诗歌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和现实批判性,引导读者跟随诗人的笔触,探寻世风变化的根源与影响。
二、儒家兴衰:文化传承的曲折
1. 孔子的济世努力:“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诗人笔下的孔子,以“汲汲”之态,急切地奔走于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世风的缺失,恢复社会的淳朴。尽管象征祥瑞与盛世的凤鸟并未降临,孔子也未能实现心中的理想盛世,但他对礼乐制度的重新整理与传播,使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气象。这几句诗高度赞扬了孔子积极入世、为匡正世风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展现了儒家学说在挽救社会道德、重建文化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