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其六
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
赏析:
一、主题
《咏史诗·其六》是左思借歌咏荆轲之事,抒发对豪门世族的轻蔑,展现自己不慕权贵、坚守自我价值判断的高尚情怀 。左思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西晋,出身寒门的他仕途坎坷,此诗以古喻今,借荆轲的行为与态度,表达对当时社会阶层不公与权贵当道现象的不满。
二、艺术特色
(一)人物刻画生动
1. 场景描绘烘托:开篇“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描绘出荆轲与高渐离于燕市饮酒放歌的场景。“酒酣气益震”展现荆轲饮酒后的意气风发,豪情四溢;“哀歌和渐离”表明二人以悲歌相和,配合默契;“谓若傍无人”则通过细节刻画,凸显他们不拘小节、蔑视世俗的气质,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人物的豪放与不羁。
2. 性格特点凸显:诗中虽言“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看似对荆轲的“壮士节”有所保留,但实则强调其与世俗迥异的独特性格。荆轲行为豪放,不遵循常规,这种与众不同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诗人借此表达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与对个性的推崇。
(二)对比鲜明
1. 贵贱对比:“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将权贵与平民置于对比的两端。权贵自恃高贵,然而在诗人及荆轲这样的人眼中,他们轻如尘埃;而身份低贱之人,却被看重,重如千钧。这种鲜明对比,打破世俗以身份地位衡量人的标准,表达诗人对权贵的蔑视与对平凡人内在价值的尊重。
2. 价值观对比:荆轲等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豪放的生活方式与豪门世族追求权势财富、附庸风雅的价值观形成强烈反差。豪门世族凭借出身享受荣华,而荆轲虽为平民,却有高尚气节与不凡追求,诗人借此批判当时社会重门第轻才德的风气。
(三)借古讽今
左思借荆轲之事,影射西晋社会现实。以荆轲对权贵的不屑,映射自己对当时门阀制度下豪门世族的不满。西晋时期,门阀世族垄断仕途,出身寒门者难以施展才华,左思以荆轲故事为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