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石崇《王明君辞》(第1页)

王明君辞

石崇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改焉。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

赏析:

石崇的《王明君辞》以王昭君的故事为蓝本,通过诗辞结合的形式,深刻展现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与复杂心境,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一、主题思想

1. 对昭君悲剧命运的同情:全诗围绕昭君出塞展开,从她“将适单于庭”的无奈离别,到在匈奴“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的痛苦生活,生动描绘出她作为政治牺牲品的悲惨境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昭君深深的同情。例如“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描绘出昭君与亲人匆匆告别,突出她身不由己的悲哀,引发读者对其命运的怜悯。

2. 对异域生活的不适与痛苦:诗中着重刻画了昭君在匈奴的种种不适。“殊类非所安”表明她难以融入不同习俗的匈奴人群;“父子见凌辱”描述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对她的冲击,这种违背汉族伦理的行为让她“惭且惊”,深刻体现出她在异域生活精神层面的痛苦,反映出文化差异给她带来的折磨。

3. 对命运无常与人生苦难的感慨:借昭君的经历,作者抒发了对命运无常和人生苦难的感慨。昭君从“汉家子”到远嫁匈奴的转变,展示了命运的巨大落差。她在匈奴苟且偷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体现出对苦难人生的无奈与愤懑,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和命运的思考。

二、艺术特色

1. 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诗辞以叙事为线索,清晰展现昭君出塞前后的经历,如告别家乡、抵达匈奴、面对异域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