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
谢庄
山经亟旋览,水牒倦敷寻。
稽榭诚淹留,烟台信遐临。
翔州凝寒气,秋浦结清阴。
眇眇高湖旷,遥遥南陵深。
青溪如委黛,黄沙似舒金。
观道雷池侧,访德茅堂阴。
鲁显阙微迹,秦良灭芳音。
讯远博望崖,采赋梁山岑。
崇馆非陈宇,茂苑岂旧林。
……
赏析:
《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是谢庄创作的一首别具特色的纪行诗。诗人巧妙地将沿途所经之地的地名融入诗中,以地名串联起行程与思绪,描绘了从浔阳到都的见闻与感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一、内容结构
1. 行程前准备与初行印象(开篇 - “烟台信遐临”):诗的开篇“山经亟旋览,水牒倦敷寻”,描绘诗人在出发前,反复查阅山川地理书籍与水经文献,表现出对即将开启行程的期待与认真准备。“稽榭诚淹留,烟台信遐临”,点明已踏上旅程,真实地在稽榭停留,登上烟台眺望远方,开启了具体的行程叙述。
2. 途中景色描绘(“翔州凝寒气” - “黄沙似舒金”):“翔州凝寒气,秋浦结清阴”,以细腻笔触描绘翔州的寒冷之气与秋浦边清凉的树荫,营造出一种清幽氛围。“眇眇高湖旷,遥遥南陵深”,展现高湖的渺茫空旷与南陵的遥远深邃,勾勒出宏大开阔的山水画卷。“青溪如委黛,黄沙似舒金”,运用生动比喻,将青溪比作蜿蜒的青黑色丝带,黄沙喻为舒展的黄金,色彩鲜明,使景色更具美感与画面感,让读者如临其境。
3. 感悟与怀古(“观道雷池侧” - “秦良灭芳音”):“观道雷池侧,访德茅堂阴”,诗人在雷池边体悟道理,于茅堂背阴处寻访德贤之人,表现出对道德、智慧的追求。“鲁显阙微迹,秦良灭芳音”,借古人事迹抒发感慨,鲁国的贤能之士已难寻细微踪迹,秦国的良才也消逝了美好声誉,传达出对往昔贤德之人的追思以及对时光流逝、贤才难觅的惋惜。
4. 继续前行与感慨变迁(“讯远博望崖” - 结尾):“讯远博望崖,采赋梁山岑”,诗人向远方的博望崖探寻消息,在梁山岑采写辞赋,继续着行程中的探索与创作。“崇馆非陈宇,茂苑岂旧林”,面对眼前的崇馆、茂苑,感慨它们已非旧时模样,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与喟叹,升华了诗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