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张载《七哀诗?其二》(第1页)

七哀诗?其二

张载

秋风吐商气,萧瑟扫前林。

阳鸟收和响,寒蝉无余音。

白露中夜结,木落柯条森。

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顾望无所见,唯睹松柏阴。

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

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

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

忧来令发白,谁云愁可任?

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

……

赏析:

张载的《七哀诗·其二》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作,以秋景为依托,抒发了诗人内心深沉的哀伤,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一、思想情感

1. 悲秋引发的哀思:诗歌开篇便描绘出一幅肃杀的秋景图,“秋风吐商气,萧瑟扫前林”,秋风带着肃杀之气,无情地扫过树林,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随着秋意渐浓,“阳鸟收和响,寒蝉无余音。白露中夜结,木落柯条森”,候鸟收起了悦耳的鸣声,寒蝉也不再啼叫,白露在半夜凝结,树叶凋零后树枝显得格外阴森。这些秋景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季节的变化,更暗示了生命的消逝与无常,引发诗人内心深处对逝者的哀思。

2. 睹物思人的愁绪: “顾望无所见,唯睹松柏阴”,诗人环顾四周,眼中唯有松柏的阴影,松柏常种植于墓地周围,暗示着这里是逝者安息之处,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逝者的思念。“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随着时间的推移,逝者的坟墓渐行渐远,但诗人的思念却愈发深沉,体现出他对逝者难以割舍的情感。

3. 忧思难遣的痛苦: “忧来令发白,谁云愁可任?”诗人因忧愁而头发变白,发出愁绪难以承受的感慨。这种忧愁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思念,还包含着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无奈与悲哀。“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诗人在秋风中徘徊,泪水沾湿了衣襟,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推向极致,生动地展现了他无法排遣的哀伤。

二、艺术特色

1. 意象营造意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秋季意象来营造哀伤的意境。秋风、寒蝉、白露、落叶、松柏等意象,都具有典型的秋季特征,且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伤、凄凉的情感相联系。秋风的萧瑟、寒蝉的消逝、白露的凝结、木叶的凋零,以及松柏的阴森,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肃杀与悲凉的氛围,有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