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张华《招隐诗二首?其一》(第1页)

招隐诗二首?其一

张华

隐士托山林,遁世以保真。

连惠亮未遇,雄才屈不伸。

通人识潜徽,愚夫谓我贫。

归心长丘壑,毕志在隐沦。

昔为京洛游,今为山泽身。

布衣疏食处,琴书日相亲。

黄鸟鸣园柳,新阳改故阴。

载吟招隐诗,眇然情自欣。

……

赏析:

张华的这首《招隐诗二首·其一》,通过对隐士生活的赞美与自身隐逸志向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世俗与隐逸两种生活的思考,在艺术与思想层面都颇具特色。

一、主题思想

1. 赞美隐士与追求本真:诗的开篇便指出“隐士托山林,遁世以保真”,直接表明隐士遁入山林是为了保持自身的本真。诗人对这种行为予以赞美,认为远离尘世的纷扰,能让人回归自然,坚守内心的纯净与质朴,这反映出诗人对一种不受世俗污染、纯粹生活状态的向往。

2. 对贤才境遇的感慨: “连惠亮未遇,雄才屈不伸”,诗人借用典故,对如介子推、惠施般有才华却未遇明主的贤才表示惋惜。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感慨,更暗示了当时社会可能存在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贤才困境的同情,以及对现实政治环境难以施展才华的不满。

3. 展现隐逸决心: “归心长丘壑,毕志在隐沦”明确表达了诗人自己渴望归隐山林,以隐逸为终身志向的决心。这种决心贯穿全诗,从对隐士的赞美,到自身经历的对比,都在强化这一主题,体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淡泊。

二、艺术特色

1. 用典抒情:诗人运用“连惠”的典故,借古喻今,通过历史上贤才未遇明主的遭遇,含蓄地表达对现实中人才境遇的感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深度和广度,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联想。

2. 对比衬托: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通人识潜徽,愚夫谓我贫”,将通人对隐士精神的理解与愚夫只看到隐士物质贫穷的浅薄认知相对比,突出隐士精神追求的高尚与世俗观念的短浅。“昔为京洛游,今为山泽身”,通过自身过去在京洛的游历与如今身处山泽的对比,展现出生活轨迹的巨大转变,强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选择和内心的坚定。这些对比,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突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