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陶渊明《饮酒?其十六》(第1页)

饮酒?其十六

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

赏析:

《饮酒·其十六》是陶渊明对自身人生历程的深刻回顾与反思,以质朴而真挚的笔触,将年少志向、中年的感慨、当下的困境以及始终不渝的坚守娓娓道来,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与深邃的人生思考。

一、年少志趣:六经为伴,志存高远

1. 少而向学,志趣高雅:“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陶渊明自叙年少时,便不热衷于世俗的人际交往,而是将心思沉浸在儒家经典“六经”之中。在古代,“六经”承载着丰富的知识、道德规范与治国理政的智慧。年少的陶渊明醉心于此,表明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境界,以知识的滋养和道德的修养为乐。这种志趣的选择,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基调,也预示着他日后在面对世俗诱惑与困境时,将坚守源于经典教诲的高尚品格和人生准则。

2. 奠定基调,心怀远志:此句不仅描绘了少年陶渊明的生活状态,更暗示了他远大的志向。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或许曾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期望通过自己的才学为社会做出贡献。然而,这与他日后所经历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悲剧色彩,引发读者对诗人人生轨迹的好奇与关注。

二、中年之叹:岁月空流,壮志未酬

1. 时光流逝,功业无成:“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随着时光的推移,陶渊明逐渐接近不惑之年。“行行”生动地描绘出时间一步一步流逝的动态感,而“淹留”则表达了诗人感觉自己仿佛被困在原地,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就。在古代,四十岁被认为是应该对人生有清晰认知且事业有成的年纪,可陶渊明却发出“无成”的感慨,这其中饱含着对时光虚度的惋惜与壮志未酬的失落。这种感慨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一个有着高远志向的人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真切悲叹。

2.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此句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曾经年少时对未来充满憧憬,以六经为指引,心怀远大抱负。然而,现实的生活却未能如他所愿,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波折使他在中年回首时,只看到了岁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