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何劭
秋风乘夕起,明月照高树。
闲房来清气,广庭发晖素。
静寂怆然叹,惆怅出游顾。
仰视垣上草,俯察阶下露。
心虚体自轻,飘遥若仙步。
瞻彼陵上柏,想与神人遇。
道深难可期,精微非易慕。
勤思终遥夕,永言写情虑。
……
赏析:
何劭的这首《杂诗》是一首融情于景、意境深远的诗作,细腻地展现了诗人在秋夜中的复杂情感与思索,在艺术表达和情感传达上独具特色。
一、主题情感
1. 孤独惆怅与生命忧思:诗歌开篇通过秋风、明月、清气、晖素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寂静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怆然叹”“惆怅”等词直白地宣泄了这种情绪。诗人对垣上草、阶下露的观察,借秋景中生命的脆弱与短暂,隐喻对生命易逝的忧思,展现出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2. 精神超脱的向往与无奈:“心虚体自轻,飘遥若仙步。瞻彼陵上柏,想与神人遇”,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尘世烦恼,追求精神超脱的愿望,反映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但“道深难可期,精微非易慕”又将诗人拉回现实,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流露出对无法实现超脱的无奈。这种情感的交织,展现出诗人在精神追求道路上的挣扎。
二、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整首诗景语皆情语。秋夜的秋风、明月、清气、广庭等自然景象,不仅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如秋风、明月营造的氛围,与诗人的怆然叹息相呼应;垣上草、阶下露等衰败之景,强化了诗人对生命的忧思。景与情紧密结合,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含蓄。
2. 细腻的心理描写:诗中生动展现了诗人情感与心境的变化。从开篇的孤独惆怅,到中间幻想超脱的空灵,再到最后回归现实的无奈,层层递进。“怆然叹”“惆怅”直白表达情绪,“心虚体自轻”细腻描绘心境转变,“勤思终遥夕”体现出思考的深入与持久,让读者深入感受到诗人复杂的心路历程。
3. 意象运用巧妙:诗中选用秋风、明月、垣上草、阶下露、陵上柏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秋风、明月渲染清冷氛围,垣上草、阶下露暗示生命短暂,陵上柏则与仙人之遇相关,象征超脱。这些意象相互关联,构建起独特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