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思悲公篇》(第1页)

鼓吹铙歌十五首?思悲公篇

何承天

思悲公,怀衮衣。

东国何悲,公西归。

公西归,流二叔,

幼主既悟,偃禾复。

偃禾复,圣志申,

营都新邑,从斯民。

从斯民,德惟明,

制礼作乐,兴颂声。

兴颂声,致嘉祥,

鸣凤爰集,万国康。

万国康,犹弗已;

握发吐餐,下群士。

惟我君,继伊周,

亲睹盛世,复何求。

……

赏析:

《思悲公篇》以独特的叙事与抒情方式,借周公之事,展现了周初的政治风云变幻,歌颂了周公的功绩以及周王朝的德政,同时蕴含着对后世君主的期望,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政治寓意。

一、以周公故事为线索,展现政治风云

1. 开篇奠定情感基调:“思悲公,怀衮衣”,开篇点明对“悲公”(周公)的追思,“衮衣”象征其尊贵身份,为全诗定下庄重的基调,引发读者对周公事迹的关注。

2. 叙述政治事件:“东国何悲,公西归”,通过东国之人对周公西归的悲痛,侧面反映周公在东国的影响力,也暗示周初局势的复杂。“公西归,流二叔”直接叙述周公流放管叔、蔡叔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展现周公为维护周王朝统治的果断决策。管叔、蔡叔因不满周公摄政而叛乱,周公毅然东征平叛,此句凸显周公面临内忧时的政治智慧与坚定决心。

3. 体现政治转机:“幼主既悟,偃禾复”,“幼主”指周成王,成王起初对周公有所误解,后明白周公忠诚,“偃禾复”象征君臣嫌隙消除,局势恢复稳定。这一转变体现周公摄政的艰难与最终成功,也表明成王能明辨是非,为周王朝的兴盛奠定基础。

二、歌颂周公功绩,宣扬德政

1. 彰显周公志向达成:“偃禾复,圣志申”,周公化解危机,实现安定周室的志向。其“圣志”不仅是平息叛乱,更是建立稳定繁荣的政治秩序,此句高度赞扬周公的政治抱负与能力。

2. 描绘国家兴盛图景:“营都新邑,从斯民”,周公营建洛邑,将殷商遗民迁移至此,加强统治,促进地区发展,展现周公的长远规划与政治远见。“德惟明”强调周王朝德政清明,“兴颂声,致嘉祥”表明德政带来百姓歌颂与祥瑞降临,“鸣凤爰集,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