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张载《榷论》(第1页)

榷论

张载

夫贤人君子将立天下之功,成天下之名,非遇其时,未易可也。每观前代立功之士,皆有恰逢其会之遇。

且夫贤俊之臣,国之基也;明哲之君,国之桢也。基不固,则栋干倾;桢不直,则栋梁挠。故二者不可不察焉。

昔伊尹之佐成汤,吕尚之翼武王,皆以兴复大业,建不世之功。然此皆有拨乱之才,遭革命之会,应天顺人,以成其勋者也。

逮至春秋之时,诸侯力争,竞相吞灭。当此之际,虽有管、晏之才,而无桓、文之主,亦难以显其能也。故曰:“非其时,虽贤不能自致也。”

秦之末也,豪杰并起,欲图霸业。沛公以雄才大略,宽仁大度,吸引天下之士。张良、陈平之徒,皆为之用。此乃天授之时,而英雄遇合也。

及夫汉室中微,王莽篡逆。光武以帝胄之亲,奋身而起,恢复旧物。邓禹、冯异等,皆能相时而动,辅成大业。此亦遭逢际会,以成其志者也。

自魏氏以来,天下未一,干戈日寻。虽时有俊才,而无英明之主以统御之,故功业不建,名节不立。

今主上圣明,四海归心,方欲兴太平之业,建无疆之祚。此乃贤士立功之秋,而志士骋能之会也。

然欲立功者,必审于己。若智不周务,而强欲为之,犹无楫而欲济于川,无衔而欲御于马,其不陷溺颠仆者,鲜矣。

故君子欲立大功于世,必审时度势,量己而行。若时之未至,藏器于身,以俟其动;若时既至,奋身而起,以成其功。如此,则可以保其名节,而建不朽之业矣。

……

赏析:

《榷论》是张载所着的一篇探讨贤才建功立业与时机、自身条件关系的论说文。文章通过回顾历史事例,阐述了时势、君主与臣子在成就功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有志于建功立业者提出了审时度势、量己而行的建议。

一、核心思想

1. 时机的决定性作用:文章开篇点明主旨,强调贤人君子立功成名需遇其时。作者列举伊尹佐成汤、吕尚辅武王,称他们不仅有拨乱之才,更遇上革命之会,应天顺人而建功。春秋时管、晏虽贤,若无桓、文之主则难显其能;秦末刘邦得张良、陈平,光武中兴有邓禹、冯异辅佐,均因恰逢天授之时。自魏氏以来天下未一,虽有俊才却因无英明之主,功业不建。直至当下主上圣明,四海归心,才又为贤士提供了立功时机。这一系列历史事例,反复论证了时机对建功立业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