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折嗣论眼前的是两百多个评价为‘下’的士兵,在刚到绥州城的那天,顾昊只选出来一百零八个,但历经几天生死搏杀和这几天的训练,顾昊手下已经评价为‘下’的达到了两百五十多个,陈三甚至达到了‘中丙’。
只能说,生死搏杀是磨砺人的最好手段,但伤亡也是大。
折嗣论扫了一眼这两百多个士兵,微微惊讶:“如枪而立,手持利刃,面色坚韧,这样的精锐,我折家也不多。”
这句话没多少恭维,这两百多个士兵一看就不是样子货,是历经过实战的。
这种精锐,整个折家都未必能拉出两千个来。
精锐部队才是折家的根本,其他的损失了都能补充,精锐损失了却是难以补充。
以这两百多个精锐为核心,随便拉几百个青壮进来,稍微训练一番,就能得到一支合格的军队。
顾昊的重要性在折嗣论心中又提升了一大截。
听到折嗣论的赞赏,顾昊微微一笑,这两百五十多个士兵可是他特意挑选出来的。
随后,折嗣论加了一句:
“就是甲胄制式不同,而且多有损坏,这样不行。”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转头看向顾昊,带着一股自傲:
“顾县令,你们的铠甲大多是来自于拓跋部的战利品吧,拓跋部比较穷,甲胄大多都是东拼西凑,远不如我折家。”
陈三闻言愤愤不平,还以为折嗣论在嘲讽,正要开口说‘你折家装备好,还不是打不赢拓跋部’?
没想到折嗣论话还没说完:
“我既然是来感谢顾县令的,自然不是空手来的,五十副文山甲,小小意思,不成敬意,希望顾县令能喜欢。”
说罢,他一挥手,手下从车上搬下来一个木箱,木箱里摆放着甲胄,正是一副副文山甲。
顾昊咧嘴大笑:“满意!!怎么不满意!满意的很!!”
他太满意了,现在他麾下的兵马,虽然有几百个披甲兵,但甲胄五花八门,乱七八糟,没几副制式甲。
文山甲形式看属于扎甲,由三菱型甲片扎成。
《唐六典·武库令》曰:“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
其中文山甲中晚唐盛行于世。
文山甲优点蛮多的,外观不错,穿着贴身、修补方便、综合防护能力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