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战果(第1页)

州兵,是绥州的刺史直属的军队,由绥州的财政供养,以绥州的财政,供养一千五百兵马差不多是极限了。

裴高没有更多的财政培养骑兵。

日暮黄昏。

战争结束。

战果辉煌,可以说完全完成了顾昊的战略目标。

但也不是没有遗憾,那就是拓跋部的兵马还是逃走了太多,俘虏的兵卒多是来自于绥州党项。

“骑兵!!我需要骑兵!!我的骑兵还是太少了!”

顾昊痛心疾首。

战果虽然辉煌,但损失也是很惨重的,绥州兵暂且不提,反正也不属于他,要是做了刺史,肯定要重整绥州兵,现有的兵卒能留下的寥寥无几,所以伤亡他并不太关心。

出征时候二百二十五个骑兵,战后一统计,还剩下一百九十五个,好消息是活下的一百九十五个虽然有不少受伤的,但没有重伤的那种,伤势最重的也不至于丢命。

而陈三率领的五百步兵也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损失了近两百人。

陈三身中四刀,肩膀一刀,背后两刀,胸口一刀,好在有甲胄保护,伤口看起来狰狞,不断流血,但却没有性命之忧,即便如此,要不是两个兵卒搀扶着他,他早就坐地上了。

李志远也有伤势,一道伤口从眼角斜斜向下直到嘴角,深可见骨,差点把他脑袋砍成两半了,再偏一点,他就要变成独眼龙了,好在,他也就这一道伤口,包扎好后,止住伤口就能自主行动了。

顾昊对于军中大夫是有系统培养的,这就是本体身处先进现代世界的优势,很多知识放在唐末都有降维打击。

就说他带来的对于战场急救,包扎的系统知识,能大规模降低死亡率。

真实的战场上,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其所产生的数字远远并非大众想象那么庞大,事实上除非在被击溃时遭到包围和屠杀,不然很少会产生大规模的死亡。

在十九世纪的时候,伤亡比约为1比7。

在古代,伤亡比大多在1比10以上,极限的甚至能达到1比20。

这些死亡的的士兵是直接死亡,战后不治身亡不包括在其中。

这个和医疗救治水平有很大关系,巴斯德提出消毒概念以前,很多伤兵是活不下来的。

顾昊带来的战场急救知识,能提高许多伤兵活命比例。

类似的知识太多了,就不细说了。

话说回来,顾昊让人拔下乞力的甲胄,不得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