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远在万里之外的阴云密布不同,351厂内部,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FD-12大型亚跨超声速风洞控制室内。
刺耳的蜂鸣声隔着厚厚的双层观察窗传来,管道内的气流速度已经稳定在2.5马赫的速度。
身材高大的西蒙洛夫,正全神贯注地盯着面前一台监视器,屏幕上满是流动的线条和密密麻麻的数据。
他手里捏着铅笔,在计算图纸上飞快地写画。
“高亚声速区的气流附着状态完美!”
“难以置信,这个耦合三角翼加边条翼的设计,竟然真的能在保持高机动性的同时,兼顾两个声速区的气动效率!”
而在他身边,余宏却没看那块主屏幕,他的目光锁定在另一台更精密的仪器上。
那是由351厂自产,集成了解算计算机的终端,屏幕上正实时刷新着模拟雷达波的散射截面积数值。
“老宋,注意机身与主翼根部的连接处。”
余宏的手指在屏幕上一个毫不起眼的点上点了点:
“在高频段的X波段雷达照射下,275度角,依然存在一个0.015平方米的稳定反射峰值。”
站在他身后的宋文闻言,他立刻在手里的另一份模型数据图上标记出那个点。
“明白了余总师,是那里的蒙皮曲率还不够平滑,可以再优化出一个细微的弧度,引导雷达波向其他方向散射。”
他立刻给出了解决方案。
他们正在进行的,是8610工程最核心,也是最后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堡垒。
整机隐身气动布局的最终验证。
从耦合三角翼的一体化设计、到DSI进气道方案的敲定。
从三元稀土复合超耐热钛合金材料的应用、到表面隐身涂层的全频谱吸收效能测试。
从分布式大气数据系统的整合、到全权限三余度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软件编程。
从机腹内置武器舱的弹射结构设计、再到那颗推重比超过10的新一代航空发动机……
四代机的航电、航发、雷达、材料、飞控,几乎所有子系统都已在余宏的蓝图中一一化为现实,其技术指标甚至已经超越了他记忆中的标准。
而现在,就剩下这最关键的一步。
为此,他们必须不断修改气动布局的每一个细节,在不牺牲气动性能的前提下,将整架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压缩到极致。
这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