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曹植(第1页)

东汉初平三年(192年),中原大地正经历着剧烈的动荡。

董卓之乱余波未平,各路诸侯割据混战,生灵涂炭。

就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曹植出生于东武阳城(今山东聊城,另有一说为鄄城)。

他的父亲曹操,此时已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在兖州站稳脚跟,正虎视眈眈地觊觎着天下。

母亲卞氏,出身低微却性情宽厚,在曹操众多妻妾中以贤良淑德着称。

这样的家庭环境,既赋予了曹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也培养了他对世事的敏锐洞察力。

自幼,曹植便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

当时的贵族子弟,往往在启蒙阶段学习《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曹植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领悟力。

据《三国志》记载,他十岁左右便能诵读《诗经》《楚辞》以及先秦两汉的辞赋数十万言,不仅能熟练背诵,还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学精髓。

这种天赋异禀,在当时的曹氏家族中显得尤为突出。

曹植不仅博闻强记,更擅长写作,常常下笔成章。

有一次,曹操看到他的文章,心中不免疑惑,怀疑是请人代笔。

他把曹植叫到跟前,语气严厉地质问:“这文章莫不是你请人捉刀?”

曹植不慌不忙,跪地行礼后坚定地回应:“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父亲若不信,可当场出题考验,儿臣岂会请人代笔?”

曹操见他言辞恳切,眼神中透着自信,心中暗暗称奇,但仍想一试究竟。

不久后,邺城铜雀台落成。

这座巍峨壮丽的高台,不仅是曹操彰显权势的象征,更是当时文人雅士汇聚的文化中心。

曹操带着诸子登台,兴致勃勃地让他们各自作赋,以展示才华。

曹植站在高台上,俯瞰着邺城的繁华与壮丽,脑海中思绪万千。

只见他略一思索,便援笔立成《登台赋》。

赋中写道:“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这篇赋文,不仅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更巧妙地将铜雀台的雄伟与曹操的文治武功融为一体,歌颂了父亲的雄心壮志。

曹操读罢,大为惊异,从此对曹植宠爱有加,甚至在与谋士们谈论继承人问题时,多次流露出对曹植的赞赏,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