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孔融(第1页)

鲁地曲阜,自孔子周游列国播撒仁爱之道后,便成了华夏文脉的重镇。

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孔融就诞生在这片浸润着礼乐气息的土地上。

他的家族是曲阜孔氏,乃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曾任泰山都尉,虽非权倾朝野的显宦,却以清正廉明闻名乡里。

孔宙在任期间,不仅整肃吏治,更注重教化,常于公余之时召集乡中子弟讲授儒家经典,这种家风深深影响了年幼的孔融。

孔融自幼便显露出异于常人的聪慧。

四岁时,家族分食梨果,长辈将一盘饱满的梨放在孩童面前,孩子们多争抢大梨,唯有孔融主动挑选最小的那颗。

长辈问其缘由,他朗声答道:

“我年纪小,理应吃小的;大的该留给兄长。”

这便是流传千古的“孔融让梨”典故。

彼时的他或许尚未深谙儒家伦理的深意,却已在懵懂中践行着“悌”道。

族中长老惊叹不已,孔宙更是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特意为他延请当地名儒启蒙。

十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前往洛阳。

当时的河南尹李膺是士林领袖,以品鉴人才、主持清议闻名,府上门庭若市,却定下规矩:非当世名人或至亲,一概不见。

孔融听闻李膺的声望,竟独自来到李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得以入内后,李膺见他年幼,好奇问道:

“你我有何亲戚关系?”

孔融从容应答:

“我的先祖孔子与您的先祖老子(李耳)曾有师徒之谊,咱们算是世交啊。”

满座宾客无不称奇,这一番对答既显露出他对家族渊源的熟稔,更展现了超乎年龄的胆识。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随口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当即反驳:

“如此说来,先生小时候想必很聪慧吧?”

一句话噎得陈韪面红耳赤,李膺却抚掌大笑:

“这孩子将来定然不凡!”

经此一事,孔融“神童”之名传遍洛阳。

少年孔融的锋芒,不仅在于机敏的言辞,更在于对道义的坚守。

十三岁时,父亲孔宙去世,他悲痛欲绝,伏在灵前连日哭泣,以至于形体消瘦,需要人搀扶才能站立。

按照当时的丧礼制度,子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