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谣言又起,太子被酒色迷了心智(第1页)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比任何空洞的大道理都更有力。

"诸位言见习无位?"

"定北城初建,百废待兴,流民,降俘,军务,工矿,哪一样不需要人手?"

"一个秀才进去,帮着抄录文书,清点物资,协调人力,便是学习,便是贡献!"

"地方积压陈年卷宗无数,正需人手整理归纳,此非学习实务之良机?"

"主官评语不公?"

"吏部自有监察!"

"若连这点担当和识人之明都没有,何堪为一方主官?"

李承乾的回应铿锵有力。

面对"新六艺"的质疑,他更是直指核心:

"不通农事,何以劝课农桑?"

"不知水利,何以防灾减灾?"

"不明钱粮,何以治理一方,使民不受盘剥?"

"算盘拨得利索,至少比只会空谈仁政却任由胥吏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官要强!"

"德行源于本心,教化在于践行!"

"一个能真正为百姓解决水患,理清冤狱,管好仓廪的官,其行便是大德!"

"岂是只会吟风弄月,空谈性理之辈可比?"

长孙无忌则运筹帷幄,将朝中非世家核心,或与世家有隙的官员力量暗暗整合,形成支持新政的第二梯队。

他们或从财政角度,细数科举能减少举荐带来的冗官和贿赂成本,或从地方治理实效角度,不断为新政提供佐证和声援。

世家官员虽抱团死守,但面对太子一方准备充分,逻辑严密,且不断抛出实证的反驳,气势在不知不觉中已显颓势。

连续七日的殚精竭虑,高声辩论,甚至让许多上了年纪的世家重臣面露疲态,声音嘶哑。

他们引以为傲的"祖宗成法"和"圣贤道理”,却在太子紧扣"实效","国本","打破垄断"的凌厉攻势下,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李世民高坐御座,冷眼旁观,本就是站在太子身后暗中支持的他,在静静的等待一个契机.....一个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通过科举改革决议的契机!

第七日......太极殿中的气氛显得格外凝重。

连日的唇枪舌战,双方都有些筋疲力尽。

世家官员似乎也意识到强攻难以奏效,攻势稍缓,殿内出现了短暂的,压抑的平静。

就在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声音响起。

站出来的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