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说完这番话之后,并没有过多的停顿,给众人消其中可行性的时间,而是紧接着开始讲述起了自己的第二个方面。
“第二,我认为在大学教育中,既要涵盖高深广博的学问,又应该增设一些科目。”
“这里所说的‘科目’,不应局限于永乐时期恩科设定的考试内容,那样的科目体系实在过于单一。相反,应当将算数、工部相关知识等实用内容纳入其中。”
“具体来说,就是把当前六部日常办公中实际运用的各类专业知识,整合为大学课程体系里的全新科目。”
“如此一来,后续恩科取士的考核标准便可据此调整。但可以确定的是,凡是在大学中系统进修过这些科目的学子,能够深入掌握某一部门的专业知识,未来入仕之后,就能迅速适应并上手对应岗位的工作。”
“因此,除了传统学问这类基础课程外,学子还应广泛涉猎更多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
“唯有这样,当朝廷在某一领域出现人才空缺时,才能直接从大学中选拔出专业对口的人才,而非仅仅挑选文章写得好却缺乏实用技能的学子。”
陈羽一口气将第二点说完。
大意就是原本的学科过于单一,相当于只有后世的语文一门。
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导致通过选拔进入仕途的人才,在入职后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对应部门的专业知识,极大地影响了办公效率。
更关键的弊端在于,通过恩科选拔出的进士们,自身天赋究竟适配朝中哪个部门的岗位,始终是个未知数。
这就好比后世高中阶段,会先给予学生两个月的时间接触文理科知识,再依据期中考试的成绩进行分科。
这种以实际成绩为依据的方式,能直接清晰地判断出学生在哪个领域更具潜力。
不过,陈羽提出的大学体系,与后世的大学仍有显著差异。
受限于时代背景,他所构想的大学,实际上融合了后世高中与大学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这里的分科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文理之分,而是紧密围绕朝中六部的具体工作岗位需求,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知识课程,相当于为学子们提供了贴合未来职场的“理论教材”。
尽管后续或许会安排实践环节,但即便仅从理论培养层面来看,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子,在进入朝廷任职后,完全能够跳过漫长的岗位适应期。
只需经过短暂的熟悉,便能迅速上手工作。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