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辩论,以云毅的完胜而告终。
“实用之学”,在天子刘询的力挺之下,被正式纳入了太学的课程体系。
长安城也随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求学热”。
扩建后的太学门庭若市,无数怀揣着梦想的寒门士子,从全国各地涌向了这座帝国的最高学府。
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去学习那些深奥的儒家经典,更是为了学习那些能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安身立命的实用之学。
一时间,整个太学呈现出了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蓬勃景象。
然而,所有人都不知道,云毅在太学里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铺垫——是一盘惊天大棋的序章。
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借由“教育改革”这块跳板,去撬动那块最坚硬、也最根本的基石——大汉的选官制度。
元康四年,冬。
太学迎来了它改革后的第一次年终大考。
数千名太学生参加了这次前所未有的综合性考核。
考核的内容,不再仅仅是对儒家经典的背诵与默写,还增加了对算学、法学、农学等实用之学的实际应用题:
给你一个郡的户口、田亩数据,让你计算出该郡一年应缴纳的赋税总额;
给你一个真实的案例,让你依据汉律做出判决;
给你一块土地的沙盘模型,让你设计出最合理的水利灌溉方案。
这些新奇而务实的考题,让那些只知死读经书的世家子弟们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却让那些出身寒门、本就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理解的士子们大放异彩。
最终,考核的结果张榜公布。名列前茅者,十之七八,竟皆是寒门出身!
这个结果,震惊了整个长安,也为云毅接下来的那一步棋,提供了最好的民意基础。
……
宣室殿。
云毅向刘询呈上了那份他早已准备了数年之久、最终图穷匕见的奏疏。
奏疏的名字很简单,叫《论察举之弊,及取士新法》。
刘询看着这份奏疏,久久没有说话。
他知道,毅弟这把最锋利的刀,终于要出鞘了。
而这一刀砍向的,是整个大汉所有士族豪门,赖以生存的根基——察举制。
自孝武皇帝以来,大汉的选官制度,名义上是由地方官吏考察、举荐当地的“孝子”、“廉吏”入朝为官。但,实际上呢?谁是孝子?谁是廉吏?这个标准,太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