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元年,冬,十二月二十日。
距离孝宣皇帝刘询驾崩,已经过去了十日。
长安城依旧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的哀戚之中。
但帝国的机器,不能永远停转下去。
按照礼制,朝廷必须要做一件最重要、也最具历史意义的事情:
——为先帝,定谥号,议庙号。
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位帝王一生功过最终的盖棺定论,是后世史书将如何记载他,最直接的体现。
这一日的麒麟阁,气氛庄严而又沉重。
麒麟阁乃是孝武皇帝所建,用以收藏经典、表彰功臣,是整个大汉文治的象征。
今日,大汉帝国所有二千石以上的文武重臣,皆身着丧服,聚集于此。
新君刘奭,因悲伤过度兼之年幼,并未出席。
主持这场“定谥大会”的,是当朝丞相、托孤大臣、云梦侯云毅。
他站在麒麟阁的正中央。
他的身后墙壁之上,悬挂着数十幅栩栩如生的画像。
那是自大汉开国以来,所有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每一幅画像,都代表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而今日,他们将要为一位足以与这些先贤并列的伟大帝王,写下他最后的一笔。
“诸位,”云毅开口了,他的声音很平静,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回荡在这空旷的殿阁之内,“今日召集诸位前来,只为一事:为先帝定谥,议庙。诸位皆乃国之栋梁,饱读诗书,明晰古今。还望畅所欲言。”
他说罢,便缓缓坐下。
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所有人都知道,这场议事看似是“畅所欲言”,但最终的调子,其实早已定下——定在了御座之上那位新君的心里,也定在了眼前这位权倾朝野的托孤丞相的心里。
果然,片刻之后,太常夏侯胜出列。
他作为掌管宗庙礼法的最高官员,首先提出了他的看法:
“启禀丞相,诸位大人,”他躬身道,“臣以为,先帝一生恭俭,勤于政事,爱民如子。其德行足以后世表率。谥曰‘孝’,理所应当。”
(“孝”是汉代帝王谥号的“标配”,凡有所成就的君主大多会有此一字,这一点无人有异议。)
“然,”夏侯胜继续说道,“仅一‘孝’字,不足以彰显先帝之不世之功啊!先帝自民间起,承继大统。内则平定霍氏之乱、整顿吏治、改革盐铁、兴修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