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蜀国之强(第1页)

永平十三年,秋。

自春至秋,云易在江东盘桓了近半年之久。

这半年里,他看尽了建业的繁华,也触摸到了那富庶之下的阴影。

吴王孙宁对他极为敬重,几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席间每每长谈至深夜。

从海外商路的地缘利害,到格物之学的新奇巧思,二人相谈甚欢,孙宁更是数次诚恳挽留,言说恨不得能与云易抵足而眠,彻夜长谈。

盛情难却,直到秋风渐起,云易才终于在孙宁的再三不舍中,辞别了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王者,登上了逆江而上的船队。

船队自江东逆流而上,耗时月余,过白帝天险,眼前便豁然开朗,已是到了巴蜀之地。

云易立于船头,看着两岸沃野千里,心中感慨万千。

这片四塞之地,名义上是大汉藩国,实则早已是他云氏一族另一处根基所在。

船至白帝城码头,蜀王云斌已率百官相候。

没有吴国那般金玉满堂的奢华,蜀国的迎接仪仗简朴得近乎肃杀

百官皆身着统一的深蓝制服,胸前以丝线绣着品阶,神情肃然,宛如一支军队。

当云易走下船舷,年过三旬、身形挺拔的蜀王云斌上前一步,目光如炬,审视着眼前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

“你便是云易?”他的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带着身为王者的威严。

“安陆云易,拜见蜀王殿下。”云易长揖及地,不卑不亢。

云斌微微颔首,侧身一引:“不多多礼,既是安陆主家来人,我巴蜀自当恭迎。府中已备下薄宴,请。”

云易看着眼前这个身为蜀国之主的后代,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他知道,蜀国之所以能有今日之势,皆因当年王莽之乱时,云斌的祖父云离预感到了天下将乱。

在得到了安陆云氏主家财力、物力与人才上毫无保留的全力支持之后,才得以率领着格物院的格物之士与考功之吏,成功退入这片四塞之地。

其后,又是云斌的父亲云辙,在光武皇帝数次出三峡、越秦岭的猛烈进攻之下,凭借巴蜀天险与远胜中原的器械,硬生生挡住了光武皇帝的数次猛攻,才有了今日割据一方的局面。

可以说蜀国其工巧之术,其器械之精,天下无出其右。

云易在成都盘桓数月,蜀王云斌亲自陪同,将他治下这片国度的强盛之处,一一展现在云易眼前。

蜀国之强,强在吏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