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法治之光(第1页)

苏伦的答复,如同一颗定心丸,暂时稳住了这支漂泊于异域的使团,大家的心都暂时安定了下来。

然而,此刻使团中却有一个人的心中,掀起了剧烈的惊涛骇浪。

那个人,便是许慎。

自那日在神庙之中,亲眼目睹了那古老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之后,这位从小熟读儒家经典的年轻学子,便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困境之中。

他将自己关在驿馆的房间之内,足不出户。

他的面前,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纸卷。

一边,是他从大汉带来的、承载着他毕生信仰的儒家经典;另一边,则是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与那名向导的翻译,所整理出来的汉谟拉比法典的部分条文。

他试图用自己那引以为傲的儒家思想,去理解、去解构那块冰冷的石头之上,所蕴含的那股充满了原始力量的古老智慧。

然而,他越是研究,便越是感到一种源于学理根基的撕裂与困惑。

他想不明白,为何在那数千年前的异域之邦,那种看似“酷烈”令人不寒而栗的残暴之法,却又蕴含着一种人人平等的“公平”思想?

而儒家那看似“仁恕”,充满了“温情”的圣人之道,其背后,却又隐藏着如此之多的不平等的“特权”?

他想不通,也感到了一丝畏惧。

他畏惧自己引以为傲的学问,会被证明存在着巨大的疏漏。

终于,在第三日的深夜,他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源于内心的巨大煎熬。

他抱着一大卷被他用朱砂笔批注得密密麻麻的纸稿,主动地敲响了云易的房门。

云易早已猜到他会来,为他备好了一壶可以安神静心的清茶。

许慎走进来的时候,虽然努力维持着士人的仪态,但眉宇间的焦躁却难以掩饰。

那双一向清亮、充满了求知欲的眼睛,此刻布满了血丝,显露出深深的疲惫。

他将那一大卷纸稿放在了云毅的面前,声音因数日的苦思而有些沙哑:

“文华,请为我解惑。”

云毅没有说话,而是平静地为他斟满一杯热茶,然后从他带来的那一大堆纸稿之中,抽出了两份。

一份,是《论语》。

另一份,则是《韩非子》。

他将这两卷代表着华夏数千年来最根本的两种治国理念的文稿,并排放在了许慎的面前。

“叔重,”云毅缓缓开口,“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