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元三年,春末。
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在无数双或好奇、或敬畏、或猜忌的目光注视之下,正式破土动工。
近万名来自于云氏、吴国、与蜀地的最顶尖的工匠与劳工聚集于此。
这次是在皇帝下令兴建的“云梦草堂”基础上,利用这个无人敢质疑的名号,这片充满了水汽与神话气息的古老土地之上,建造起一座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云梦学宫。
这座学宫的总设计师,便是云易自己。
他将自己关在书房之内整整一个月,凭借着他那来自于21世纪的灵魂深处对于后世无数伟大大学的记忆,与他在罗马所亲眼见证的那充满了“公共精神”与“理性之美”的宏伟建筑,他亲手绘制出的宏伟蓝图。
在这份蓝图之上,整个学宫的建筑布局被完美地融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智慧。
其主体的教学楼、图书馆与实验工坊,都采用了罗马的“穹顶”与“拱券”结构,充满了一种开放、实用而又充满了力量感的公共建筑之美。
而学生与教师们的宿舍与生活区域,则又保留了东方那最传统的“园林”式布局,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充满了一种宁静、雅致而又充满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空间之美。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在这片土地之上被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的、充满了“兼容并蓄”精神的和谐美感。
蓝图已经绘就,资金与工匠也已全部到位。
但云易知道,一所大学真正的灵魂,并不在于其建筑之宏伟,也不在于其规划之超前,而在于其师资——在于那些真正能够站在讲台之上,去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师”。
永元三年,夏。
南阳郡,西鄂山。
山路崎岖,林深草密。云氏的使者已是第三次来到山中那处清幽的草庐,也已是第三次被拒之门外。
“先生说了,不见客。诸位请回吧。”草庐前,一个束发少年郎,约莫十四五岁,正在回绝云氏的使者。
使者苦着脸,正欲再言,却听草庐内传来一个苍老而慵懒的声音,带着几分酒后的含混:“元异,让他们进来。我倒要看看,这云氏的娃娃,要玩出什么花样。”
于是使者一行得以走进草庐,只见屋内陈设简陋,四壁皆是书简,一个须发皆白、身着葛布宽袍的老者,正醉眼惺忪地倚着一张矮榻,手中还提着一个酒葫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