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学宫传承(第1页)

这份答卷,字数最少,也最朴实无华。

它甚至不能被称为一份“策论”。

它只是用一种笨拙的方式,将郭圣等人的报告,用更加详实的数据与案例,进行了补充与分析。

比如,它指出了沈万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心狠手辣,更是因为他精准地利用了“官督商办”模式中,官府权力与商业利益之间模糊不清的地带。

比如,它分析了荆楚铁坊的“佣工契”背后,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坊主的贪婪,更是因为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工坊,而官府又没有任何有效的济助与管理措施所导致的结果。

在进行了长达数万字的、枯燥而又详实无比的分析之后,答卷的最后,才给出了结论。

他的答案竟是——“学生,不知。”

“学生以为,此题之解,非一人之智,亦非一代之功。”

“山长以雷霆之手段,破千年之沉疴,为大汉开万世之基业,此乃不世之功。”

“然,利之所在,弊亦随之。”

“昔日之弊,在于世家豪族之壅塞,天下财富不通,百姓困于沟壑。”

“今日之弊,则在于财富流通太速,人心之欲无度,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此犹如治水,堵之,则必溃;疏之,则恐泛滥。”

“我等今日所能做的,不过是效仿大禹,因势利导。”

“为今之计,当以‘仁’为堤,以‘法’为渠。抑豪强之兼并,如筑堤防溃;助贫弱之生计,如开渠导流。”

“如此,刚柔并济,方能行之长远。”

“此策,无功于一时,却利在千秋。非大智大勇者,不能为也。学生愚钝,所见有限,言尽于此。”

……

云易看着面前充满了谦卑与务实精神的回答,那双早已是看透了世事沧桑的、古井无波的眼眸之中,闪过了一丝真正的惊喜与欣赏!

三日后。

云易的书房之内。

云昭,这个平日里毫不起眼的年轻人,第一次被学宫的山长单独召见。

他的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只是那双因为常年劳作而显得有些粗糙的、紧紧握着的拳头,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坐吧。”云易指了指对面的蒲团,声音温和。

云昭小心翼翼地跪坐了下去,身板挺得笔直。

云易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问出了他的第一个问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