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魔都一间极具设计感的艺术空间。
这里被《时代周刊》的团队临时包下,作为此次独家专访与封面拍摄的场地。
景修然按照约定的时间抵达。
没有过多的寒暄,拍摄工作直接开始。
负责此次拍摄的,是《时代周刊》亚洲区合作的顶级时尚摄影师,一个看起来颇有些艺术家脾气的新加坡男人。
摄影师透过取景器,看着那个在光影中仿佛自成世界的年轻人,只觉得自己的创作灵感在瞬间被点燃!
景修然的镜头感好得惊人,不需要摄影师过多的引导,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侧脸角度,都能精准地传递出一种混合了少年清冷与成熟内敛的复杂故事感。
极致的颜值让拍摄进行得异常顺利。
摄影师看着相机里那些几乎不需要任何后期精修,就足以直接用作封面的成片,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满意。
拍摄结束,进入正式的采访阶段。
会客区柔软的沙发上,景修然与《时代周刊》此次特派的资深记者——大卫·安德森,相对而坐。
大卫年近五十,金发微秃,一身考究的西装,那双蓝色的眼眸,带着一种常年与风云人物打交道所特有的审视感。
他的身后还跟着一名神情略显紧张的年轻翻译。
“景先生,您好。”
大卫的中文发音生硬,带着一种刻意的礼貌。
景修然起身与他简单地握了握手。
“安德森先生,欢迎。”
大卫并未急着开始采访,他不着痕迹地打量着眼前这个俊美的有些过分的东方青年。
他此行的目的,并非简单的吹捧或报道。
选择景修然作为封面候选人,理由很充分。
一,他那张无懈可击的脸,作为封面绝对能让这期《时代周刊》多卖出一倍的份量。
二,他的人生轨迹太过传奇,十九岁,短短一年内身家过亿,导演处女作票房大爆,首张专辑销量封神。
这些标签,足以构成一篇极具话题性的报道。
“景先生。”
大卫终于开口,他用英文说了几句,然后示意身旁的翻译。
身旁的年轻翻译立刻清了清嗓子,将大卫的话用一种略带官方腔调的中文转述出来。
“安德森先生说,景先生您在过去一年里所取得的成功是现象级的。但他也观察到,在当下的中华市场似乎正涌现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