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兄妹(第1页)

自福安堂离开后,晏宁沉默地走在回去花厅的路上,心头思绪翻涌。

祖母的孤独,她不是感受不到,但是她就是这般硬起心肠,假作不知。

她深深的呼出一口气,转头看向花园子的湖里,有船娘撑着小舟,行于湖上,打捞着水面漂浮着的杂物。

晏家的庭院并不太大,但在当家主母晏夫人的巧思下,也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湖心修着一座小亭,自岸边修了石桥通往其上。

而今远远瞧去,竟发现湖心亭中坐了一个孤单的身影,背对着她,似在浅酌。

晏宁不由停下了脚步,看着那背影,越看越觉得眼熟。

她疾步转身,向着通往湖心亭的石桥走去,当她迈步上了石桥,亭中身影似有所感,扭头看来,倏然一笑。

“我当是谁竟于内院奔走,也无人管,闹了半天,原来是你啊。”

晏宁抿了抿嘴,又微微撅了起来,亭中石桌之上,摆着一小碟子炸的红花生,并着一小壶温热的酒,晏谨手里端着小小的酒杯,望着她露出一抹笑意。

“这般热闹的日子,兄长不去前头待客,反在这里躲了清净,像什么样子。”

晏谨呵呵一笑,起身让了,叫她坐过来,晏宁不动,一味只催他快些去前头帮忙,晏谨无奈,只得随她走了。

一路上,问起来,晏谨只苦笑摇头,晏宁不解,“嫂嫂才拼了命为兄长生下那般好的一个大胖小子,兄长可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晏谨微微怔了怔,又呵呵笑道:“此事自然值得开怀,只是我现时苦恼,并非因此事而起。”

晏宁不依不饶,一味追问,晏谨这才一声长叹,与她道:“吏部孟侍郎昨日悄悄与我递了消息,道是要历练年轻官员,首选一批人要放到京外任职,而杨侍郎同着吏部尚书进言,要将我放到孟州任通判哩。”

“啊呀,原来是兄长要升官了,这不是难得的喜事吗?”晏宁闻之大喜,忽然又皱了眉头。

孟州离京城不远,但若要任一州的通判,依着当朝惯例,非要京朝官两任,亦或者三任知县的,方可升任通判。

而晏谨虽早中了进士,却一向在官中挂了闲职,去岁才在刑部担了主事之责,今年又在运作之下,放了京郊小县任了县令,时日短浅,时不时还要回京休假,实说不上有什么切实的政绩。

今岁还未过半,不管从着哪方面数,也不该轮到他擢升,这里头,难道有什么古怪?

只是晏谨一味叹气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