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门内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第1页)

“什么?怎会如此?”朱高煦与朱高燧闻言,面色瞬间黯淡。

他们亦渴望就藩,为何大哥能直接前往,而他们却要先入皇卫学院?

“此乃皇爷爷之意!”

“年后,你俩需前往应天府的皇卫学院报到。”

“我警告你俩,到了务必好好学习,若不能让皇爷爷满意,这王位虽给你们,但皇爷爷亦能收回!”朱棣头疼地对两个儿子警告。

一听此言,朱高煦与朱高燧不敢再有异议。

……

汉中府。

北征封赏之事已毕。

朱元璋接下来忙于将朝廷中枢迁至西安府。

朱标数月前已接旨,且在朝堂提出暂迁西安府之事。

待朱元璋归来前,朝廷已准备就绪。

中枢搬迁耗时一月有余,终于在年前将六部全部迁至西安府。

应天府自此为南京,大明实行两京制,应天府保留部分中枢职能,但主要权力在朱元璋与朱标所在的西安府。

时光荏苒,转瞬半年已过,随着朝廷中枢迁往西安府,汉中至西安府的铁路亦宣告竣工。

自此,搭乘蒸汽火车,自汉中至西安的行程,大幅缩减至一个时辰之内。

若朱元璋与朱标乐意,大可白日于西安府处理政务,早晚借由火车穿梭汉中与西安之间,耗时甚微。

大明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徐妙锦诞下麟儿,正如朱元璋所言,取名为朱匣焌。

又,提及奇事,185之时,朱元璋携朱松、朱标穿越至现代。

正当汉王府因朱匣焌诞生而欢庆之时,朝廷内部却喜忧参半。

迁都之事,早在意料之中。

朱元璋昔日派朱标西巡,意在考察西安,为迁都做准备。

对此决策,朝臣并未反对。

西安府之繁荣,远非应天府可比,虽后者位列大明第三大城市,但与第二的西安府仍有不小差距,且西安府紧邻汉中府。

朝中官员闻讯,汉中与西安间铁路已通,未来两府火车往来,不足一个时辰。

这些朝廷重臣,自带优越感,期望大明都城位于繁华之地,以享更佳生活。

然而,迁都之际,趣事横生。

部分官员被留应天府,无缘西安府。

耐人寻味的是,这批官员皆为儒家中坚。

众人皆悟,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有意削弱儒家在朝影响力,而此次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