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战争开启,伤亡难免(第1页)

“此物确实妙极!”

“但据九弟所言,其制作颇为精细,齿轮之价不菲,成本颇重。”

“若寻常百姓亦能购置,那便更佳。”

朱标亦有所感,然目前多家共购一台轮流使用,亦算物尽其能,毕竟一年难用两次。

分摊至各家,反成节约。

朱元璋离京,朝中局势或将生变?

未曾经历他人之苦,莫轻易劝善。

朱元璋,大明开国之君,历经苦难,深知百姓艰辛。

昔日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察民情,问疾苦,甚至亲身体验。

至汉中府,发现此地较之大明他处,即便是应天府,亦是优越许多。

百姓皆感念汉王朱松之恩,生活日益充满希望。

朱元璋渐习惯于汉中府之自在生活,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朝中事务,六部已分担大半,送至他面前者寥寥。

此情此景,短期内或无忧,然时日一长,朝中难免生变。

朱元璋与朱标皆不在京师,初时百官或因敬畏而不敢妄动,但日久天长,难保无人耐不住寂寞,铤而走险,于危险边缘徘徊。

儒家自汉兴盛,独尊儒术,士人儒家思想随之兴起。

直至元朝,儒家沦为下九流之第八,仅高于乞丐一层,甚至不及贱籍。

儒家在大明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这得益于其在精神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

自朱元璋起,经永乐、洪熙至仁宣,儒家在朝廷中的影响力,特别是精神层面的控制力,持续攀升至顶峰。

大明战神朱祁镇更是将儒家推向了这一巅峰。

他的亲征几乎耗尽了朝中仅存的勋贵武将,导致后世儒家势力独大,武将集团衰落,不得不依赖宦官来平衡文官力量。

即便如此,朝廷的军政大权仍几乎落入儒家文官之手,直至明末东林党兴起。

儒家在大明王朝的兴衰历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意识形态的渗透与颠覆,对一个王朝而言可能是毁灭性的。

朝中众多儒家背景的文官,使得有人敢于以儒家礼制、规矩及传统观念与朱元璋这位皇帝抗辩。

朱元璋扶持汉王朱松的举措,深深触动了儒家文官的敏感神经。

加之朱元璋与朱标长期不在京城,部分儒家官员难免心生异念。

姚广孝作为智者,虽为和尚,却精通儒释道,对儒家文官的心思了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