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的计划被迅速执行。
金钱,谎言如同污浊的墨汁,被精准地注入国际舆论的清流之中。
重金收买的“学者”和“意见领袖”们开始在西方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密集发声。
岛国大学的“权威”教授在《纽约时报》撰文:“警惕历史被娱乐化武器化,论游戏叙事对集体记忆的扭曲风险。”
文章避重就轻,只字不提具体史实,却反复强调“艺术夸张”、“煽动民族主义”、“破坏和解氛围”。
同时,一批东南亚和欧洲的“网红”同步发布“呼吁和平”的视频。
核心信息直指华国民众的愤怒是“被引导的非理性宣泄”,强调“历史已成过去,未来需要合作”。
这些声音打着“理性”、“客观”、“反思”的旗号,极具迷惑性,成功在部分不明真相的国际受众中制造了“争议”和“困惑”。
情报调查室精心炮制的“证据链”出炉,伪造的电子邮件显示华国某地方网信办一名低级职员与一个以发表极端言论闻名的网络大V有可疑资金往来和内容指导暗示。
虽然伪造痕迹在专业眼光下漏洞百出,但在岛国外务省不计成本的全球推送、西方部分对华有偏见的媒体配合炒作下,“华国官方操控网络舆论、煽动反日仇恨”的指控迅速发酵。
岸田首相在精心安排的记者会上,手持这些证据,面色沉痛地控诉:“这是华国的网络攻击和污蔑!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践踏!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抵制这种危险的历史修改主义行径!”
国际舆论场风起云涌。
原本被华国民众愤怒震撼的部分西方媒体,在岛国伪造证据的轰炸下,开始转向。
头条标题变成了:历史游戏引发中日外交风波、双方各执一词,真相陷入罗生门?、网络民族主义失控,威胁地区稳定?
一些西方政客也出来和稀泥,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解决争议、不要让历史问题绑架当下关系。
看着国际舆论风向的微妙变化,看着游戏公司屈服的声明,岸田首相灰败的脸上挤出一丝病态的笑容。
会议室内,之前歇斯底里的阁僚们也仿佛被打了一剂强心针。
“看吧!华国人除了愤怒的谩骂,他们有什么实质证据?!”一名大臣得意地低语。
“伪造的证据?谁能证明是伪造的?现在全世界都认为是华国在搞鬼!我们才是受害者!”另一名附和道。
岸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