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让他们也加入进来!(第1页)

然而,这种情绪化的、甚至带有些许人身攻击的反驳,虽然在气势上压倒了对方,却也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网络论战逐渐偏离了轨道,从对“四渡赤水”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探讨,滑向了相互揭短、地域攻击的泥潭。

外国网友抓住华国网友言论中的一些过激之处,反唇相讥,指责华国人“听不进批评”、“被民族主义冲昏头脑”。

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却很少有人能心平气和地回到军事分析的本身。

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冲突”,自然也反馈到了宇文华云这里。

这天傍晚,宇文华云刚结束一场关于“近代战争史”的小型研讨会,回到办公室,就看到几个年轻的研究生正围在电脑前,义愤填膺地念着外网上的评论。

“老师,您看看这些人,根本什么都不懂就在那里瞎说!”

“跟他们讲历史事实,他们就说史料是我们自己写的,不可信!简直不可理喻!”

宇文华云凑过去看了看那些充满火药味的评论,又看了看学生们因为激动而泛红的脸颊,他没有立刻加入声讨,而是微微皱起了眉头。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浮沫,沉吟了片刻。办公室里的激昂情绪与他此刻的沉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学们,”他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力量,让嘈杂的议论声渐渐平息,“愤怒,解决不了认知的壁垒,反而会筑起更高的墙。”

“当年我们的前辈,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强敌,他们可曾有时间去愤怒、去指责敌人为什么不按常理出牌?”

学生们安静下来,望着他。

“没有。”宇文华云自问自答,“他们所做的,是极致的冷静分析,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包括敌人的思维定式和判断失误,来创造奇迹。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而不是靠争吵。”

他切换屏幕,打开了一个国外著名的军事历史研究论坛的页面,上面也有一些关于四渡赤水视频的讨论,虽然同样有质疑,但也不乏相对客观的分析和试图理解的声音。

“你们看,这里有一位前北约的军官,他就在试图从战场指挥和情报遮蔽的角度分析这场战役的可行性。虽然他的一些假设与我们掌握的史实有出入,但至少,他是在认真探讨,而不是情绪化否定。”

宇文华云的目光扫过他的学生们:“网络的喧嚣,就像战场的迷雾。我们要做的,不是被迷雾裹挟,陷入混战,而是要像当年的指挥者们一样,保持清醒,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