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我们会怕他们?(第1页)

黄世安的行动力向来惊人。

与参谋长谈话结束后不到四小时,一场级别颇高的内部论证会议便在保密会议室内紧急召开。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负责装备研发、对外联络、情报分析、作战训练的各路领导和专家,气氛严肃而凝重。

黄世安坐在主位,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将他那个石破天惊的想法抛了出来:“……综上所述,我认为,与其让我们的宣传力量在境外舆论场上与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进行低效的缠斗,不如开辟一条‘高维赛道’。

我提议,有限度、有控制地向国际市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军事爱好者、研究机构乃至部分院校,推广民用版体感战术模拟舱。

让他们亲身体验,什么叫做‘史诗级’的战场指挥难度。”

话音未落,会议室里便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低声议论。

果然,如黄世安和参谋长所料,质疑声接踵而至。

首先发难的是负责尖端装备保密工作的李主任,他扶了扶眼镜,眉头紧锁:“首长,这个想法……是否过于激进了?即便只是民用简化版,其内核逻辑、战场环境模拟精度、以及背后蕴含的战术思想,都是我们才获得的成果。这无异于将我们磨利的剑,递给潜在的对手观摩,甚至模仿。”

另一位来自情报分析部门的领导也表达了担忧:“我理解您想扭转认知困境的迫切心情。但我们必须考虑到,西方国家,尤其是他们的军事机构,拥有极强的逆向工程和分析能力。

他们完全可能通过这些模拟舱,窥探我军的指挥思维模式、战术偏好,甚至分析出我们在虚拟环境中暴露出的某些潜在弱点。这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可估量。”

“是啊,黄司令,”一位较为年长的作战参谋补充道,“我们现在强,不代表可以随意展示肌肉的构成。让别人看清了我们的发力方式,他们就能找到针对性的对抗策略。这是否有些得不偿失?”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谨慎乃至保守的氛围。

然而,也有几位与黄世安共事多年、了解其风格的将领露出了思索的神色,他们没有立即反对,而是将目光投向黄世安,等待他更深入的解释。

支持者中,负责对外文化交流的赵局长试探性地问道:“首长,你的想法很大胆,我们都听到了风险。”

“但你想必已经有了更全面的考量,能不能具体说说,我们如何确保‘利大于弊’?如何防止这把‘双刃剑’伤到自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