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辽东最特别的春景(第1页)

四月的辽东,终于挣脱了严冬的禁锢。虽然春寒依旧料峭,但空气中已隐约浮动着泥土解冻后的湿润气息和一丝微弱的草木萌动之意。

积雪消融,原本被冻得坚硬如铁的道路化作了深不见底的泥淖,给大军调动和物资转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然而,现在一路看来,在无数被征召民夫的奋力劳作下,一条条主干道正逐渐恢复平整,甚至比战前更加宽阔坚实。

这浩大的工程,还是源于朱由校的近期颁布的一项仁政。前几日,督师孙承宗与辽东巡抚周应春联名上奏,忧心忡忡地禀明了辽东百姓,特别是开原、抚顺等地去岁惨遭建虏蹂躏区域的艰难处境。

虽然去年十月大军乘胜收复了失地,但破坏容易建设难。房屋被焚,田地荒芜,数十万百姓嗷嗷待哺,他们错过了秋播,熬过了一个残酷的冬天,家中早已粒米无存。若不能及时妥善安置,大战之际后方生乱,后果不堪设想。

而作为后世之人的朱由校知道,辽东地广人稀,每一个大明子民都是宝贵的根基,都是未来大明开拓疆土,驻守边疆的基石。

更何况,对他而言,粮食已不再是问题。上次经过系统升级后,十座大型城镇每月都能为他带来高达五百万石的惊人收获,这几乎相当于大明全国赋税的十分之一!养活一个残破的辽东,绰绰有余。

但他并未选择简单的开仓放粮,无偿施粥。毕竟如果只是单纯的救济如同“授人以鱼”,虽能解一时之急,却可能催生依赖和惰性,滋生懒汉流民,不利于灾后重建和地方长治久安。

而是提出一种在我们看来很常见的方式:“以工代赈”,由内帑直接拨付三百万石粮食和一百万两白银,大规模雇佣当地辽民,参与修缮道路、疏通水利、加固城防、建造粮仓等工程。

让当地的居民以“劳动换资源”,通过付出劳力获得口粮和工钱,既解决了的生存危机,又为辽东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长期价值的基础设施。这不仅是“授人以渔”,更是“帮他们修好了鱼塘”。

旨意一出,一场轰轰烈烈的辽东大建设悄然拉开序幕。无数面黄肌瘦的辽民,眼中重新燃起希望,在各级官吏的组织下,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中。

辽河支流旁,民夫们疏浚河道,加固堤坝,为春耕灌溉做准备;连接各城的主干道上,碎石被夯实,路面被拓宽,足以并行四辆辎重车;更远处,大片荒芜的土地被划出界线,无数人正在焚烧荒草、平整土地,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垦荒做准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