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南京,自古便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
1912年的南京城,仍是民国的临时都城,也是南方革命党的重镇,与初生的民国一样,百废待兴。
穿着一身中山装的王亚樵,正与朱鸟和轻舟走在南京城墙上,一边感慨南京数百年的沧桑巨变,一边在根据城垣外的地势,在南京舆图上标记好地点,布置下此行带来的精锐特工。
南京城垣以原南唐都城西、南两面旧城城垣为基,向东向北拓建,形成了周长近七十里的巨大城池,堪称世界砖城之最,比此时世界最繁华的都市巴黎,还要大上了许多。
想要在这么大的城市中,设置好接应的方向,并做好埋伏的地点,需要的不仅仅是局部战术眼光,还要有一定的战略思维。
“我方设置的第一个接应地点为九江,那里具有发达的水系,可以通过提前布置下的人手,将渔父暗中的安全转移……”
王亚樵从南京城眺望下关,伸手指了指远处的长江,对着朱鸟和轻舟继续说道,“下关地处南京西北,北临长江,南依古城,是一个天然良港和水陆交通要塞,有“东晋以后江津要地”之称,所以我将此行主力,安排在这里作为第一个接应点!”
轻舟看着舆图,不觉皱了皱眉。
“这下关码头若要进城,需得穿仪凤门,过鼓楼趋东南,沿着江宁马路便是民国临时大总统府……”
“你的意思是?”
“一旦在下关码头开火,必然会惊动整个大总统府,届时,整个南京驻军恐怕都会如临大敌……”
轻舟指了指舆图上的两江总督署,也就是现在的临时大总统府,然后沿着舆图向外拉出了一寸多的距离……
“所以,我们应该把第二接应点,设置在仪凤门,将战斗扼杀在这里为止……”
仪凤门坐东向西,濒临长江,在南京城西北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依山而建,控扼江关,地位显要,可若是想不惊动南京驻军,便取得仪凤门的指挥权,恐怕暗中要动用的人脉关系,就不是之前预想的那个层级了。
“驻守仪凤门的军官,好像是吴卓义,他在武汉起义时曾与我并肩作战,局长,这件事可以交给我!”
朱鸟平时少言,然而其在辛亥革命时,与轻舟几人一样,曾参与多地武装起义,其在军中中下层军官的人脉,甚至还在王亚樵之上,在听取了轻舟的建议后,便直接揽下了这次的任务。
“我给你一个精英小队,你负责与吴卓义衔接好这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