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四章 能叫一思进,莫叫一思退(第1页)

练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是武门千百年来的规矩,也是无数武人一直得以安身立命的本钱……

即便是六大道君,在经历了破虚碎空的变故之前,也同样因为理念的不同,分裂成了两个阵营,如今虽统一了意见,却已没有正当的立场、理由和资格,来过度插手晚辈门生的选择。

在北方人的眼里,孙文这个流亡半生的书生,虽然一直被视为辛亥革命首倡之人,又在南京做过临时大总统,可观其这半生,革命热情有余,而文武韬略方面,可谓半点建树皆无,怎能比得上袁世凯这种盖世英雄。

所以,北方武林中这些不谙权谋的武夫们,在曹锟和冯国璋等人的大撒把拉拢下,多数都混进了公门,堂而皇之的吃上了公粮,自然也无法避免的成了袁世凯的忠实拥趸。

这俗世红尘,唯利如刀,刀刀斩志,有益如盆,装满欲望,古往今来这利益二字最难挣脱,任你英雄盖世,在时运不济时,同样也要为三斗米而折腰。

如此一来,身为杨猛授业恩师的李存义,愈发的陷入了两难之中。

一边是见神不坏,当世第一高手的爱徒。

一边是多年相识相交,早已水乳交融的诸多后辈门生。

你让老人家如何去选?又如何自处?

虽然他因为杨猛的缘故,在武林中的威望如日中天,可却也正因如此,让袁世凯对他甚为忌惮,只给他挂着中华武士会教务主任的闲职,再也无法如之前那般信任他。

为此,一向与李存义私交甚好的北洋三杰,每到逢年过节时,都必然遣门人送来重礼,名义上是想让膝下儿孙拜入形意门,实际是想借此,帮李存义挽回他在袁世凯心中的信任。

至于更深一层,有没有借此通过李存义,向杨猛暗地里示好,那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江湖也好,政界也罢,归根结底亦为利来,同为利往……

然而,李存义虽不谙政治,但却懂得月满则盈的道理,自打收了薛癫做关门弟子后,哪怕薛颠这两年不在身边,独自远走山西,除了唐维禄的人情推不掉,他也再没有收任何人为徒……

“谁能想到,当年的傻二,瘦得跟豆芽菜一样的小猴崽子,如今竟成了连六大道君那等神仙人物,都要拱手称雄的武道第一人,尊他为开阳道君,十地菩萨?”

张占魁的心里有些唏嘘,对杨猛选择革命党有些不太理解,但又是真心实意的替李存义高兴。

武人修行一生,最高的理想,不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