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够想到,红楼在上海的郊区地下,还藏着一座传自明代的道门地宫。
这座地下宫殿,占地面积只有十亩,然而上下却足足有三层,里面除了一个个石室与石阶,在中央的大殿内,竖立着一座座青铜的炼丹鼎炉。
中央地宫的顶上,有上百盏以兽皮制成的灯笼,其中昏黄的灯光,映得地上的金砖泛红。
这种金砖,与紫禁城中所用的一样,皆为传承秘制工艺才可炼成。
一人多高的炼丹鼎炉,在地宫里共分布了七七四十九座,最中央的大殿里,是一座最大的青铜八卦丹炉。
这丹炉大概有二米四高,炉身上阳雕着一枚枚奇异的阴篆。
所谓的阴篆,每一枚皆似人形。
奇妙的是,这一枚枚人形篆文的笔画与形状,彷佛在做出有些诡异的动作,似手舞足蹈、若祭祀天地、如牺牲祷告。
中央丹炉上的阴篆,共计三百六十五枚,又恰好暗合了周天之数,而在所有篆文的最前端,还有五枚略大的篆文,清清楚楚的写着‘黄帝阴符经’。
此为《黄帝阴符经》古原文,与后世散秩的经文有所不同,除了字数要多出一些外,它与南北武林寻觅了几百年的“武脉真形谱”,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自百乐门舞厅一战,杨猛便在一千赤潮团兵士的引领下,连夜将二十四辆福特T型改装车队,送到了送到了这里。
当然,是送到建在地宫上面的野战军营里。
或许是受杨猛平日里的‘疯言疯语’影响,青衣并不打算效仿北洋新军,建立正规的步兵兵团,而是更倾向于擅长山地、滩涂和林地战斗的野战军。
其中大多数的灵感,其实是来自于杨猛对伟人组建游击队时的一些描述。
这批军士有一千二百人,皆是由中情局的第一代学员训练出来的。
经历了几年的磨砺后,当年的学员也纷纷成了教官,只是这一次,并没有照搬德国步兵操典,而是按照青衣参杂着杨猛的一些想法,修改成的野战军训教程生生磨砺出来的精锐。
无论是英式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还是日式的三八式步枪,这些训练了接近半年的精锐军士,几乎很快就可以上手。
至于那一百只柯尔特手枪,则由临时团长南怀仁做主,统一分配给了一干中低级军官。
从赤潮建营开始,这些兵士就没这么富裕过,平日里的射击和军械训练,连武汉兵工厂的汉阳造步枪,都只能是十个人轮流使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