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七章 组阁争论(第1页)

1913年1月底,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正式召开,国民党不负众望,赢得了参众两院的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会第一大党拥有组织责任内阁的权利,国民党据此可重组民国内阁,继而限制袁世凯的总统权力。

国民党的党魁,名义上虽是孙中山,但一直以来,主持国民党合流工作的却是宋教仁,而国民党能够赢得国会选举,自然也是宋教仁的功劳,所以,在国会大选胜出后,他亦被视为新一任内阁总理的不二人选。

为此,国民党在上海召开了会议,商议组阁事宜,亦商讨与袁世凯的政治博弈,甚至是整个民国的命运,所以不仅仅孙中山和黄兴亲自到场,其他国民党元老、主要议员和各地掌握实权的都督亦亲自或派人出席。

当然,作为中情局局长,王亚樵和青衣也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只是杨猛没有想到,这一次,就连他也被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点名邀请出席。

与会之人,有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沪军都督陈其美、湖南都督谭延闿、福建都督孙道仁、四川都督尹昌衡,以及国民党诸多元老和骨干,张静江、许崇智、谭人凤、蔡元培……

这些地方都督,多属同盟会—国民党系统,并在辛亥革命后,控制了整个南方富庶的省份,试图通过地方军政自治,来对抗袁世凯的集权。

事实上,这才是袁世凯一直犹豫不决,不愿真正发动内战的真正原因,只是只有杨猛心里清楚,这些看似龙精虎猛的军政府都督,并非是坚决的革命派或共和派,至于他们麾下的新军,素质只能说是良莠不齐,甚至有的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然而,与会之人,大概没有人会认同杨猛这个观点,甚至在他们的眼中,占据了北方众省的袁世凯,在军力上比南方强得有限,若是自信一点,或许也只在伯仲之间。

所以关于国民党北上组阁之事,自然也是众说纷纭,甚至在不知不觉间,隐隐地分成了激进派和民主派。

“诸位,我等讨论已有三个多小时,仍未能达成共识,或许是因为各自对此已有成见,那么不妨听一听杨猛同志有何高见……”

黄兴揉了揉生疼的眉心,看了看正变得面红耳赤的众人,又看了看同样有些疲惫的孙中山,决定让一直默不作声,旁观了全程的杨猛发言。

喧闹的会场瞬间一静,大家的目光瞬间投向了杨猛。

作为国民党的高层,众人心里自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