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刘威铭的6名御林军带刀侍卫(第1页)

“……”

几人沉默了。

国内实行厂所分离制度,要是132厂技术室跟611合并,最后谁说了算?

刘威铭只是扫了一眼几人的神态,就知道他们心中所想。

“改革,一直在持续。苏联的厂所分离制度并不适合我们所有单位……而在航天领域就是最明显的……老是抱着老思想,很难发展。改革开放,改革的是制度,开放的是思想。这些,你们可以好好考虑一下。”

反正自己说了。

听不听是132厂这边领导的事情。

刘威铭也清楚,设计了歼-5甲、歼教-5以及一些歼-7改型的132技术实力并不差,所以哪怕在当时的三机部下发文件,把歼-7III项目给了失去歼-9项目的611,132厂技术室依然也没死心。

不停地对歼-7II的技术进行改进。

在611获得十号工程后,不甘心的132厂技术团队整出了歼-7M,要不是刘威铭,还亏着呢。

而现在,又开始跟巴基斯坦、美国方面合作搞“佩刀II”战机。

“佩刀II”是“超-7”的最初项目,也是枭龙项目最早的方案。

哪怕是巴基斯坦主动邀请,格鲁门才是主合同商。

132也就出个人力。

后面歼-7一直改到歼-7FS,差点改到26个英文字母都不够用。

可这些改进型号,几乎没有什么订单。

除了积累技术,好像没什么用处。

即使技术积累,在有了十号工程后,从启动研制到首飞只用了四年,然后再花了三年时间定型,定型后三年就进入部队正式服役。

132在歼-7改进方案上取得的成果,基本上没有什么用。

连培养人才,都不如611的十号工程、枭龙以及后来的歼-20、歼-40等一系列的战机有效果。

是的,最终超-7项目重启,还是落在了611手里。

按照原本的历史,直到2003年,上级为了不让内部竞争把不多的经费跟资源消耗掉,防止搞重复建设,就下令把132厂技术室整合进了611所,才为两家单位的竞争划上句号。

“刘总,我们不甘心呐~”

于坤开口说道,“咱们这么多年的付出,积累了众多经验……”

“不甘心?那些因为缺乏经费下马的项目,谁甘心?好钢应该用到刀刃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