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子嗣暗流(第1页)

截至洪熙十四年的夏天,北京城的古树浓荫遮不住岁月的痕迹,年过六十的老皇帝朱高炽细数膝下儿女,一生共育有十子七女,其中九个儿子与四个女儿顺利长大成人。

这些皇子们或居于京城,或就藩地方,境遇各异,在皇权的光晕下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皇后张妍所生的三位嫡子,始终是皇室瞩目的焦点。太子朱瞻基时年三十九岁,居于紫禁城东宫,不仅是皇子中最年长的一位,更是无可争议的嫡长子。自永乐年间起,他便被祖父永乐大帝亲封为“好圣孙”,这份来自先帝的金口玉言,让他的储君之位从一开始就稳如磐石,是大明皇位毫无悬念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多年来,他随军历练、参与朝政,早已在文武百官心中树立起沉稳可靠的形象,东宫的仪仗每次出行,沿途官员无不肃立行礼。

嫡次子越王朱瞻墉时年三十七岁,闲居在京城的越王府邸。皇帝念及手足之情,偶尔让他帮忙打理刑部的琐碎事务,比如核查刑狱文书、督查狱卒考勤等,却从未委以重任。他的处境始终尴尬——作为嫡次子,按礼法是皇位的第二顺位继承人,可兄长朱瞻基的光芒太过耀眼,他虽有争储的野心,也缺乏足以抗衡的实力,只能在“嫡子”的身份与“次位”的微妙中谨慎度日,府中常年门庭冷落,鲜少参与朝堂纷争。

嫡三子襄王朱瞻墡时年三十五岁,同样被朱高炽留在京城,掌管宗人府事务。宗人府负责皇室宗族的谱牒、爵禄、祭祀等事宜,看似清闲,却需精通礼法、熟悉宗室脉络。朱瞻墡性情温和,做事细致,将宗人府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皇帝对他颇为放心,常说:“有老三在,宗室的事朕不用操心。”他虽居于京城,却远离权力核心,每日与宗卷、祭文为伴,乐得安稳。

李贤妃是朱高炽做太子时便陪伴在侧的老资历妃嫔,因性情温顺贤惠、安分守己深得信任。她先后为皇帝生下郑王朱瞻埈、淮王朱瞻墺、荆王朱瞻堈三位皇子,如今均已就藩地方——郑王在河南开封,淮王在江西饶州,荆王在湖广蕲州。三位皇子就藩时带走了丰厚的食邑与仪仗,在封地内形同“土皇帝”,掌管地方军政事务,只是未经皇帝诏令不得擅自入京。李贤妃深知“外戚不干政”的道理,从不为儿子们谋求额外恩宠,母子几人虽相隔千里,却也平安无虞。

已故郭贵妃的命运坎坷,连带着她所生的三子也一生蹉跎。滕王朱瞻垲、梁王朱瞻垍、卫王朱瞻埏均英年早逝,最长者也未活过三十岁。更令人惋惜的是,三位皇子去世时都太过年轻,膝下尚无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